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智能生產線年產240顆衛星 從手工制造到自動化“智造”

    來源: 科技日報  2021-01-20 15:39:44

近年,以美國SpaceX公司“星鏈”星座為代表的大規模低軌寬帶衛星星座項目,顛覆了人們對于傳統衛星生產模式的認識。衛星智能制造生產線,成為了衛星研制的發展新方向。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院空間工程公司了解到,由該公司研制的我國首條批產衛星智能生產線,近日已完成設計、生產及安裝工作,正式轉入現場試運行階段。其設計產能目標為年產240顆以上小衛星,并能實現批量定制化生產。

從手工制造到自動化“智造”

“衛星從原材料出庫到整星檢驗合格入庫,需經歷艙板級部裝、衛星總裝、整星電性能測試等十余道工序。”空間工程公司智造之星黨員突擊隊隊長劉峰說,如果關鍵工藝環節全部由機器來替代,生產效率能提高40%以上。

然而從單件小批量手工制造到高度自動化“智造”,并沒有那么容易。衛星是典型的復雜機電產品,裝配工序多、工藝流程復雜,還要重點考量工藝的集成性與兼容性。批生產工藝流程規劃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為了把以手工為主的衛星傳統生產模式,轉化為精益化、自動化、協同化的流水線式生產模式,研制人員吃透了傳統裝配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和工藝流程,逐一進行優化,再將優化后的工序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新型批產工藝流程,此后還多次開展分析優化。

突擊隊員馬赫介紹說,經過多輪方案迭代,最終的流程能在保證衛星裝配測試過程滿足技術要求的前提下,確保年產240顆以上小衛星的設計產能目標。

既能批產也能定制

在實現批產的同時,該生產線還能實現“私人定制”。

不同型號、不同規格衛星的構型、尺寸、重量均存在較大差異。為了讓“硬邦邦”的設備對衛星“來者不拒”,研制人員借助精密運動機構,給設備裝上了“四肢”,工位尺寸也實現動態可調,不同尺寸、重量的零件柔性夾持和高精度裝配都不在話下。

在生產過程中,設備會根據條碼確定衛星類型和工藝要求,自主調用控制程序,數據分析及執行結果也會實時反饋至生產線管控終端。不僅生產過程實現由人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變,也使衛星批量定制化生產成為現實。

為了提升生產線智能化程度,研制人員開展了多項技術攻關。

部總裝是衛星生產中至關重要的環節。針對部總裝工位存在自動感知能力欠缺,無法有效檢測和避免裝配過程中零部件相互碰撞的問題,研制人員在機械手和末端執行機構上增加了力傳感器,確保安裝過程中零部件與艙板不會發生擠壓;并在裝配過程中用相機對干涉風險區域拍照,通過圖像比對提前發現碰撞風險。此外,相機的視覺補償還能提高裝配的定位精度。

成功試運行是生產線建設的重要節點。目前,智造之星黨員突擊隊正全心投入在試運行工作中,為早日形成衛星規模化智能生產能力貢獻力量。(付毅飛)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閱讀延展

智能生產線年產240顆衛星 從手工制造到自動化“智造”

近年,以美國SpaceX公司星鏈星座為代表的大規模低軌寬帶衛星星座項目,顛覆了人們對于傳統衛星生產模式的認識。衛星智能制造...

2021-01-20 15:39:44

研究顯示2020年是海洋最暖一年 相關成果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上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國內外13家單位的研究人員發布了《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以下簡稱《...

2021-01-20 15:37:57

我國科學家揭示心跳“中樞”的調控網絡和標志物 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自然·通訊》上

人類心臟以每分鐘60—100次的頻率跳動,從而輸送血液到全身臟器,維持生命的正常機能。心臟跳動的控制中樞或者說最高司令部為...

2021-01-18 15:31:02

“市場+政策”雙驅動,新能源汽車如何“蛻變”? 累計產銷量超500萬輛

2020年,我國汽車銷售量達到2531萬輛,同比下降1 9%。而新能源汽車銷售量達到136 7萬輛,同比增長10 9%。1月15日—17日,...

2021-01-18 15:30:02

綜合交通法規體系2035年基本建成 保障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

日前,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完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的意見》(簡稱《意見》),將《交通運輸法》《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條例》等統攝...

2021-01-13 16: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