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子公司遭罰并減資 太平洋證券“開倒車”
- 來源: 北京商報 2019-07-04 14:25:57
另類子公司遭罰并減資
恐錯失科創板先機
在多家券商重金增資另類投資子公司期間,太平洋證券卻在“開倒車”,對旗下另類投資子公司進行減資,并遭遇監管暫停展業的處罰。 6月28日晚間,太平洋證券發布公告稱,太平洋證券于當日收到云南證監局《限制業務活動事先告知書》。根據有關規定,云南證監局擬暫停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另類投資子公司業務3個月。
從涉及的違規問題上看,公告顯示,云南證監局發現太平洋證券對下屬全資另類投資子公司太證非凡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證非凡”)存在管控不到位,未有效督促太證非凡強化合規風險管理及審慎開展業務等問題。太平洋證券表示,太證非凡已按照監管要求進行有序整改,今年以來未新增投資項目,正加強對存量投資項目的退出工作。目前,公司經營情況正常。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此前,太平洋證券剛剛完成了對太證非凡的減資計劃。太平洋證券6月25日晚間公告稱,近日,太證非凡已取得上海市崇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換發的《營業執照》,注冊資本已由11億元變更為8.5億元。
根據太平洋證券年報,太證非凡設立于2016年2月6日,從2018年該公司的經營業績上看,營收凈利均出現負值,2018年度太證非凡營業收入為-8507.64萬元,凈利潤也虧損了8959.4萬元,而這兩項指標在2017年同期分別為,營業收入1503萬元,凈利潤438萬元。
對于另類投資子公司減資行為以及涉及的原因,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此前券商另類投資分支業務限制較多,但近年來監管整體呈現靈活放松的趨勢,券商設立、投資子公司也出現增加態勢,減資行為相對少見。他進一步分析稱,如果要減資可能是出于業務整合的考慮。
另有相關律師指出,子公司減資還可能因為需要調整過多的資本,減少對母公司凈資本的占用,有效提升母公司凈資本使用率。
事實上,借著科創板的東風,在跟投制度之下,券商另類投資子公司的“存在感”不斷提升。為了抓住這塊增量業務,今年以來已有華泰證券、東方證券等10余家券商傳出設立或增資另類投資子公司的消息,合計金額超過150億元。
分析人士表示,另類投資子公司遭減資和暫停展業,難免會讓太平洋證券錯失科創板企業承銷保薦市場的先機。對于如何整改子公司存在的問題、子公司具體減資的原因、對公司業務業績的影響以及公司對科創板業務如何規劃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致電太平洋證券并向對方發去采訪函,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股票質押回購風險發酵
追償路漫漫
另類投資子公司逆勢減資,是否會讓太平洋證券在科創板掉隊尚有待觀察,但該公司真正“頭痛”的還是深陷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糾紛的泥潭難以脫身,追償止損成為當務之急。
在2019年經營計劃上,太平洋證券表示,已全面對續存的股票質押回購標的進行梳理,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統籌推進資金清收工作,對可能的潛在風險及時召開專題會討論預判,提前做好應對預案。
6月19日,太平洋證券發布公告稱,公司作為申請執行人的3起案件均取得進展。法院裁定太平洋證券準許拍賣、變賣3名被告所押給太平洋證券的眾應互聯股票約827萬股、當代東方股票約5486萬股、*ST廈華股票約7242萬股,3名被告合計待償還融資本金約8.36億元。不過如果按照當前價格拍賣,太平洋證券仍有超過3億元未能收回。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股票質押回購業務踩雷讓太平洋證券在去年損失慘重。2018年度,太平洋證券實現營業收入3.93億元,同比下降 69.96%,凈利潤虧損13.22億元,同比降幅達1237.14%,在35家A股上市券商中業績處于墊底位置。該公司2018年年報指出,公司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出現多只股票價格跌破平倉線,且融資人不能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購回了結的情況,公司不能及時平倉處置,對此計提資產減值準備9.59億元。以此金額計算,太平洋證券股票質押回購業務損失占2018年總虧損額的72.54%。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證券2018年度計提股票質押回購業務減值準備,也間接導致公司凈資本減少,并引發個別環節的風險隱患,受到監管關注。2019年1月26日,太平洋證券發布公告稱,因2018年末凈資本下降,導致單一客戶融資風險控制指標被動超過監管標準。對此,云南證監局向其出具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責令公司限期改正。
身陷股票質押回購泥潭的太平洋證券,如何盡快挽回損失化解風險、補充凈資本?對于相關問題,太平洋證券截至記者發稿也未能予以回復。
年內業績扭虧
大股東增持計劃“失約”
在2018年業績承壓的背景下,太平洋證券在2018年年度報告中表示,2019年,公司將扭虧為盈、提升業績穩定性確定為其中一項工作重點。
從今年以來已經公布的前5個月的財務數據簡報看,太平洋證券的財務數據也的確出現了一定的好轉跡象。Wind數據顯示,5月單月太平洋證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1.29億元和1051.73萬元。截至5月末,本年累計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7.63億元和2.46億元。
不過,在財務數據轉好的同時,太平洋證券迎來的卻是大股東擬增持計劃的“失約”。6月20日,太平洋證券發布第一大股東終止實施增持計劃的公告,標志著戰線長達一年之久的增持利好消息最終折戟。
據悉,2018年7月10日,太平洋證券發布公告表示,嘉裕投資擬在公告披露之日起6個月內通過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增持公司無限售流通股,增持價格不高于3.5元/股,累計增持公司股份1%-5%之間。
彼時,嘉裕投資表示,擬增持股份的目的,是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同時為提升投資者信心,切實維護中小股東利益和資本市場穩定。增持期內也曾通過上交所交易系統以競價方式累計增持太平洋證券股份232.17萬股,占總股本的0.0341%。后因證券市場及宏觀環境變化、資金安排等因素,嘉裕投資將增持計劃履行期延長6個月至今年7月10日。
就此次增持計劃終止的詳細情況,上交所向太平洋證券下發了相關問詢函。而對于終止增持的原因,嘉裕投資解釋為融資環境全面收緊,民營企業融資渠道收窄,同時,增持期間補充質押了太平洋證券股份,未取得融資資金。此外,在追討債權方面的工作進展緩慢,計劃的增持資金來源無法落實,預計無法在承諾期限內完成增持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據太平洋證券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末,嘉裕投資以12.91%的持股比例位列太平洋證券前十名股東首位。同期,嘉裕投資持有的約8.8億股中,超99%的股權處于質押狀態。
年報多項任務懸頂
高薪資難持續
除公司業績扭虧為盈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2018年年報中,太平洋證券還就2019年工作計劃制定了減員增效、增收節支并舉的工作重點,并對多項具體業務的改進和完善進行明確。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太平洋證券盈利能力不佳,但依然維持高管層超高薪酬的現象一度被市場詬病,這一問題在2018年已稍有改善。
太平洋證券在年報中表示,根據行業形勢,已采取了減員增效、增收節支等措施,已經大幅下調全體員工工資,大幅減少福利支出;優化組織架構,減少冗余人員編制,解聘績效差的員工,對未充分履行崗位職責的干部進行職務或薪資調整。通過降薪、減員增效和削減福利等措施,降低運營成本。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7年,太平洋證券的董監高相關人員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分別達到4067.72萬元和4059.43萬元,在同年度券商高管報酬總額中排在第8位和第9位。而到了2018年,管理層稅前報酬則為1682.61萬元,同比縮水58.55%,總額排名也下降至第27位。
從個別高管人員薪酬來看,2016年和2017年稅前報酬均超500萬元的太平洋證券總經理李長偉和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周嵐,在2018年的報酬均有大幅下調。其中,李長偉同比減少62.59%,周嵐同比減少77.09%。
就報酬的驟減,太平洋證券2018年年報中標注,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績效年薪40%以上采取了延期支付的方式,且延期支付期限不少于三年;延期支付薪酬的發放遵循等分原則。
滬上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延期支付收益是將管理層的部分薪酬折算成對應數量的公司股票,因此與公司的業績緊密相連,促使管理層必須關注公司的股市價值。只有股價上升,激勵對象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而實現簽訂的契約可以規定,如果激勵對象工作不力或者失職導致企業利益受損,可以減少或取消延期支付收益進行懲罰。同時,延期支付方式也可以激勵管理層考慮公司的長遠利益的決策,以免經營者行為短期化。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
另類子公司遭罰并減資 太平洋證券“開倒車”
紅塔證券即將順利上市之際,同屬云南本土券商的太平洋證券卻頻遇麻煩,先是大股東增持爽約,緊接著又接到云南證監局一紙罰單...
2019-07-04 14:25:57
-
消息:小鳴單車負債逾4000萬 仍欠12萬用戶2500萬押金
隨著資本熱潮褪去,共享單車從狂歡到崩塌僅僅用了兩三年時間。近日,沉寂許久之后的小鳴單車再次進入人們視野。7月1日,廣州...
2019-07-04 14:16:08
-
東北振興將迎新一輪政策紅利 加碼推動創新轉型
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東北振興將迎新一輪政策紅利。《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近日,從中央高層到部委層面圍繞東北振興...
2019-07-04 09:37:28
-
消息:券商喊話中報行情 有望催動A股“七翻身”
正式跨入下半年,多家機構喊出七翻身行情,投資者熱情攀升,券商趁勢密集推出7月份金股及市場研判。目前,已有11家券商推薦89...
2019-07-03 15:34:38
-
多家私募展望下半年 市場賺錢效應顯現
日前,多家私募機構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基于對目前宏觀面的表現,相信下半年的行情一定會比上半年好,有很多行業和板塊將...
2019-07-03 15: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