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清潔能源讓青海更“風光” 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9-05-05 10:03:17

刺眼的陽光,白花花、毒辣辣,曬黑了臉、灼脫了皮。青海德令哈工業園內正在忙碌的中國電建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員工們,對高原陽光既怕又愛。由他們一手建設的中廣核50兆瓦光熱項目,一排排巨大的槽式集熱器,在他們身后像向日葵一樣正對著太陽。

“它利用熔鹽實現光熱儲能,無論陰雨天還是夜晚,都能連續穩定發電。”項目經理李會剛介紹,“這個工程年發電量近2億度,與火電比,每年可節約6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4200畝。”

德令哈,年平均日照時數3500小時以上,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7000兆焦平方米,眼下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光熱之都”。一座座大型光熱電站,如沙場點兵一般,塔式、槽式、蝶式,集熱儲能,各顯其能。

青海擁有豐富的風光水資源,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條件得天獨厚。青海省能源局負責人介紹,青海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持續領跑全國,2018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保持在四成,遠高于全國14%的平均水平,曾創下連續9天、216小時全部清潔電力消費世界紀錄。并網新能源裝機已突破1229萬千瓦,首次超過傳統水電裝機。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956萬千瓦,居全國第一。

風、光不穩定,會偷懶耍脾氣。青海堅持多能互補、協調發展。來到共和縣,一邊是高湖碧波的龍羊峽水電站,一邊是一望無垠的光伏電站,組成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這個850兆瓦光伏電站接入水電站,通過水輪機組快速調節,把間歇、波動、隨機、不穩定的鋸齒形光伏電源,調整為均衡、優質、安全的平滑穩定電源,組合送入電網。”黃河水電運營公司執行董事金東兵說,光伏電站也可視為“虛擬水電機組”。

針對清潔能源“消納難”“外送難”“調峰難”,青海積極組織新能源發電企業與大用戶直接交易,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同時持續開拓省外電力市場,去年外送清潔電力100億千瓦時,首次實現電力凈輸出。全年棄光棄風率均低于5%,新能源消納水平全國領先。“風光天上來,電從空中走。”世界首條全部輸送清潔電力的青海海南至河南駐馬店外送通道明年將正式投用,青海海西至華東±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即將開工建設。

國內首次由儲能電站與集中式光伏電站之間開展的調峰輔助市場化交易合約日前在西寧簽訂,這是國網青海電力公司通過物聯網,在儲能領域以市場培育形成共享模式的探索。在青海電力公司省能源大數據中心,總經理張節潭介紹:“依托這個平臺,我們建立儲能與電網互動的數據共享網絡,有效緩解清潔能源消納困難。”

青海依托眾多光伏產業發展先進制造業,初步構建集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和逆變器、光伏支架等為一體的研發制造產業鏈,上游制造保障下游發電、下游發電促進上游制造,良性循環、優化組合、錯位發展。西寧市東川工業園晶硅基地、南川工業園高倍聚光太陽能電池基地等,產業如今風生水起。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閱讀延展

清潔能源讓青海更“風光” 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

清潔能源讓青海更“風光” 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

刺眼的陽光,白花花、毒辣辣,曬黑了臉、灼脫了皮。青海德令哈工業園內正在忙碌的中國電建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員工們,對高原陽...

2019-05-05 10:03:17

數字大腦計劃驅動工業“智能+”  聚力數字化技術與轉型方案

數字大腦計劃驅動工業“智能+” 聚力數字化技術與轉型方案

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標志著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已進入行業深耕時期。聚合產業之力 新華三...

2019-04-30 13:56:36

“互聯網+國粹+本土”:數字文化出海,編織“一帶一路”上的人文紐帶

“互聯網+國粹+本土”:數字文化出海,編織“一帶一路”上的人文紐帶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一條看不見的數字絲綢之路創新驅動著一帶一路走向更加高質量的繁榮發展、互利共贏。數字絲綢之路不僅...

2019-04-30 11:46:49

長三角資本市場為科創板持久蓄能 構建資本市場“朋友圈”

長三角資本市場為科創板持久蓄能 構建資本市場“朋友圈”

走進位于浦東張東路1158號的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線下空間大廳,一幅繪著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地圖映入眼簾,這是中國經濟最具...

2019-04-30 11:36:49

難題:核心算法缺位,人工智能發展面臨“卡脖子”窘境

難題:核心算法缺位,人工智能發展面臨“卡脖子”窘境

中國有多少數學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礎算法研究中?日前,在上海召開的院士沙龍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等多位院士的發問...

2019-04-30 1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