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虛擬與現實相互激發 線上與線下趨向彼此融合
- 來源: 人民日報 2021-02-26 14:44:53
越是在媒介化社會,越是不能忽略人的主體作用。讓線上與線下相互補充,讓虛擬與現實相互激發,保持精神的定力和思想的清醒,顯得尤為重要
有人說,互聯網實現了我們一個古老的夢想,把遠在天涯的人變得近在咫尺,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麻煩,把近在咫尺的人變得遠在天涯,我們被手中的手機屏幕封閉起來。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今年2月發布的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89億,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社會。對很多人來說,吃穿住用行或者工作、休閑、教育、社交都已經離不開互聯網。“在線”成為常態,“虛擬生活”也成為常態。由此帶來一種普遍的擔心:當我們越來越習慣于線上的虛擬生活,我們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是否越來越弱?失去與實體、具象、豐富的社會現實的聯系,我們的文化是否會成為無源之水?
對于虛擬世界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樣,互聯網已經被我們嵌入日常生活軌跡之中,越來越多曾經的非媒介化活動被轉化為媒介化形式,進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媒介化社會”。在一些情況下,媒介化所帶來的過度沉浸乃至沉迷,的確有可能讓一些人“越來越擁抱技術、越來越忽略彼此”。不過,問題并不在于媒介化或者虛擬生活本身,而是人對新媒介的具體應用方式。
實際上,線上與線下并非涇渭分明,反而趨向彼此融合。那種認為線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就會越來越少的看法,是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觀念:線下是真實的、線上是虛假的,兩者格格不入,彼此在進行一場爭奪時間的博弈。但線上與線下之間的關系并非如此。研究發現,互聯網形成的社交關系很多都是“上傳”線下的好友,是現實社交的延續。從空間角度來看,互聯網有助于我們維系遠距離的線下關系,尤其對社交圈中的異地“弱關系”,互聯網提供了一種成本極低的交往方式。從時間角度來看,媒介化創造了一種廣泛的雙向即時互動。空間和時間都被不斷壓縮,互動性顯著增強,這無疑有助于提高社會交往的效率。
社交如此,我們工作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虛擬”與“現實”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現實世界為虛擬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養料,虛擬生活又在激發和充實現實世界的活力。
在文化生活領域,虛擬世界正在為我們提供新的文化載體。近年來,各地博物館紛紛通過數字化手段,將館藏內容“搬”到互聯網上,成為新的文化熱點。通過網絡,公眾可以借助數字技術一覽故宮全貌,也可以“游覽”一系列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藏品。通過“虛擬在場”一飽眼福,“云端”的文化生活惠及了廣大的人群。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虛擬世界的價值得到尤其顯著的體現。某線上音樂會創造了數億人次的收看紀錄,數以千計的學術講座通過“云端”免費向公眾開放。這說明,“虛擬”不僅是對“現實”的一種必要輔助,在特殊的社會情境下,甚至能發揮及時的“補救”功能。
虛擬世界也在成為文化創造力迸發的重要陣地。網絡文藝產出龐大,藝術水準和制作水準不斷提升,日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技術讓藝術創作和生產的可能性得到拓展;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的更新迭代,為藝術創造提供全新手段。虛擬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多感官打開的世界,因而也是一個可以發揮藝術所長的世界。
當然,對一些沉溺于虛擬生活不能自拔,將網絡虛擬空間當作回避現實問題的港灣的現象,我們也不能忽視。一方面,這要求我們更多關注媒介素養問題,為公眾創造更多學習機會,思考如何理性面對互聯網,與其和諧相處;另一方面,這也是網絡治理的問題,相關部門應該對互聯網平臺中隱匿的成癮問題進行更為有力的評估和監管。
研究表明,技術并不能完全決定人們的使用行為,它也許可以決定使用的起點,卻不能決定使用的終點。越是在媒介化社會,越是不能忽略人的主體作用。讓線上與線下相互補充,讓虛擬與現實相互激發,在更廣闊的時空、更多樣的選擇中,保持一種精神的定力和思想的清醒,就顯得尤為重要。
(董晨宇)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
讓虛擬與現實相互激發 線上與線下趨向彼此融合
越是在媒介化社會,越是不能忽略人的主體作用。讓線上與線下相互補充,讓虛擬與現實相互激發,保持精神的定力和思想的清醒,...
2021-02-26 14:44:53
-
疫情之下 5G等成填補數字鴻溝關鍵技術 應充分發揮5G連接的潛力
2020年,世界以更快的速度迎來了數字化轉型,重新塑造了技術在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中的關鍵作用。與此同時,新冠疫情大...
2021-02-25 14:51:50
-
AI向真正“智能學習體”邁進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
英國《自然》雜志24日發表一項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美國團隊報告了一類增強學習,可回溯過去、解決復雜任務,真正改善了對復雜...
2021-02-25 14:50:17
-
“超海森堡極限”與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可同時實現 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2月2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合作,在量子精密測...
2021-02-25 14:45:49
-
科學家揭示水稻葉形調控新機制 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雜志
葉片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么葉子的卷曲度會影響其作用的發揮嗎?記者2月上旬從中國農業科學...
2021-02-25 14:44:11
- 優質內容成短視頻行業競爭關鍵 好看視頻10億獎金扶持原創作者 頒發年度大獎
- 運用計算型潛望原理 數碼相機就能“看見”隱藏物體 探測隱藏的物體和敵人
- 新型交通制式:動車與地鐵“混血” 國產首個市域動車組上線運營
- “回家地圖”:2019年春運護航服務啟動 騎行返鄉可定位免費維修點
- 打游戲也輸了!新款“阿爾法”擊敗人類玩家 取得壓倒性勝利
- 我國學者研究“多節點量子網絡”取得基礎性突破 拓展節點數目
- 160公里時速磁浮列車將在商業線進行提速測試
- 科技創新讓生活更精彩 營養美食可打印
- 人工智能將給“尋醫問診”帶來哪些改變 機器人為居家養老、個人護理服務
- 競爭者來了?英國電信“官宣”入華,移動、聯通、電信該緊張嗎 用戶選擇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