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前 “黑科技”幫忙捕捉火星蹤跡
- 來源: 科技日報 2021-03-02 14:47:24
火星,一顆令人難以捉摸的紅色行星,從來都是人們夜觀星空的焦點之一。在亞述(古代西亞奴隸制國家),火星被稱為“流血的星”,是死亡、不幸和災難之神的化身。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則把它視為戰神。而中國古人對它的稱謂——熒惑,似乎更能體現其特點:熒熒似火而又行蹤不定,最讓人捉摸不透。
這段時間,火星探測又掀高潮,各國探測器將陸續登陸這顆紅色的星球,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剛踩了一腳“剎車”,將于不久后抵達火星。在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前,我們不妨走出家門,“先行一步”看看這顆近日的“網紅”星球。
“黑科技”幫忙捕捉火星蹤跡
觀測火星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火星的位置。行星之所以叫行星,就是因為它們在星空中的位置游移不定。尤其是火星,堪稱行星中最難以捉摸的,有時候它一整年的觀測條件都不錯,有時候卻又連續四五個月都難覓蹤影。這是因為火星的會合周期是所有行星中最長的,平均為780天左右,比排第二的金星會合周期長了近200天。在這780天里,大約有120天火星離太陽的角度不超過20度,在地球上很難觀測到;也有差不多200天,火星離太陽的角度都在90度以上,每晚至少有一半的時間仰望星空都能見到它。
雖然“難覓蹤影”,我們還是可以依靠黑科技——手機和電腦上比較流行的星圖軟件,來查詢火星以及其他各類天體的位置。
2021年火星的運行情況大致為:2月底至3月份,火星在金牛座運行,日落后位于西南方天空,大約在次日凌晨落山,前半夜觀測條件不錯。到四五月份,火星由金牛座運行至雙子座,落山時間提前至23點左右,前半夜可見。再往后,它的落山時間逐日提前。從8月上旬一直到年底,它都在太陽附近運行,就難以看到了。
如何分辨火星和“鄰居”畢宿五
3月,天黑之后,我們向西南方向的高空望去,可以見到兩顆顏色發紅的亮星,在天空中相隔不到兩個拳頭。它們就是火星和金牛座的最亮星——畢宿五。
這段時間火星的亮度和畢宿五差不多,兩者顏色也比較接近,都呈橙黃色,火星只是顯得略紅一點兒。在高度上,它倆也相差不大。要想區分它們,有一個簡單的方法:行星不閃恒星閃。恒星離地球非常遙遠,都是點光源,當星光透過地球大氣層時,由于大氣抖動的影響,就會出現閃爍。而行星離地球近,是面光源,相當于由許多點光源聚集而成。各點的光雖然都有波動,但這些波動既不同時發生,也不在同一方向,會相互抵消。所以我們不會看到火星發生明顯閃爍,而畢宿五則經常會“一閃一閃眨眼睛”。
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軟件的實時星空功能,只需把手機對著天空,屏幕上會自動顯示出這片天區里的天體,火星、畢宿五等天體都就會“原形畢露”。
選對望遠鏡也很重要
如果用肉眼觀測,行星和恒星除了亮度和閃爍等差別外,并沒有什么不同。所以,如果想要一覽火星的表面風光,就必須借助于望遠鏡。
城區的光污染對行星觀測影響不大,但大氣寧靜度和透明度則是越佳越好。所以我們不必專程趕往郊外,而應該盡量選擇一個無風的晴夜觀測。另外,火星的視直徑最大為25角秒左右(1度=3600角秒),大多數時候都只有十幾角秒甚至幾角秒,至少需要放大數十倍才能看到。常見的雙筒望遠鏡都不足以勝任。
一般的60—80毫米小口徑天文望遠鏡,配合70倍以上的放大倍數,可以看到火星視圓面。使用口徑更大、焦距更長的望遠鏡,能看到它兩極的白色極冠,甚至還能看出南北半球的差異。火星的地勢特點是南高北闊,南半球海拔更高、隕擊坑多,顏色偏暗黑。北半球則幾乎都是低緩開闊的熔巖平原,呈橘黃色。
今年3月,火星的視直徑只有6角秒左右,需要使用短焦距目鏡或增倍鏡來獲得更高的放大倍數。不過倍數也不是越大越好,最大不要超過口徑(以毫米為單位)的2倍,例如80毫米口徑的極限放大倍數就是160倍。實際上,由于物鏡、目鏡的光學質量限制,很多望遠鏡的極限倍數甚至還達不到口徑的數值。例如有的102毫米折射望遠鏡在100倍時,無論怎么調焦,視野里都是模糊一片。這意味著望遠鏡的分辨率不足以匹配這么大的倍數,分辨不出更多的細節了。
我們在網上見到的那些漂亮火星照片,大都是把相機或網絡攝像頭接在望遠鏡后面,拍攝多張,再用軟件疊加處理而成。用望遠鏡目視,是看不到這種效果的。而像著名的水手谷、奧林匹斯山等火星地貌,以及火衛一和火衛二等目標,更是大大超出了小望遠鏡的觀測能力。關于這顆紅色星球的更多細節,期待天問一號能給人們帶來新的驚喜!
(李 鑒 作者系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
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前 “黑科技”幫忙捕捉火星蹤跡
火星,一顆令人難以捉摸的紅色行星,從來都是人們夜觀星空的焦點之一。在亞述(古代西亞奴隸制國家),火星被稱為流血的星,是...
2021-03-02 14:47:24
-
將基建搬到天上去,布局空天信息產業
我們可以把空天信息產業理解為創新的基礎設施,因此我們的部署不僅僅要看發射了多少顆衛星,這些衛星能夠帶來多少經濟效益,...
2021-03-02 14:45:43
-
實驗室培養的類腦器官能像嬰兒大腦般成熟 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
據2月22日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的新研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發現,3D人類干細胞來源的類器官...
2021-03-01 14:39:05
-
新發現證實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該隕石坑的年齡與巖層相同
火山噴發還是行星撞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消息,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通過找到撞擊坑內的隕石...
2021-03-01 14:35:48
-
青島:互聯互通CBTC系統技術為地鐵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 提高了互聯互通技術裝備水平
十四五開新局3號地鐵到五四廣場站后,不用下車就完成了2號地鐵線路換乘,極大節省了換乘時間。從濟南到青島的山東魯信投資公...
2021-03-01 14:29:19
- 優質內容成短視頻行業競爭關鍵 好看視頻10億獎金扶持原創作者 頒發年度大獎
- 運用計算型潛望原理 數碼相機就能“看見”隱藏物體 探測隱藏的物體和敵人
- 新型交通制式:動車與地鐵“混血” 國產首個市域動車組上線運營
- “回家地圖”:2019年春運護航服務啟動 騎行返鄉可定位免費維修點
- 打游戲也輸了!新款“阿爾法”擊敗人類玩家 取得壓倒性勝利
- 我國學者研究“多節點量子網絡”取得基礎性突破 拓展節點數目
- 160公里時速磁浮列車將在商業線進行提速測試
- 科技創新讓生活更精彩 營養美食可打印
- 人工智能將給“尋醫問診”帶來哪些改變 機器人為居家養老、個人護理服務
- 競爭者來了?英國電信“官宣”入華,移動、聯通、電信該緊張嗎 用戶選擇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