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葉培建:10年分3階段將對近地小行星探測取樣返回,并繞飛探測彗星

    來源: 科技日報  2021-04-26 14:39:34

“中國設計的小天體探測任務將在10年分3個階段實施,即小行星探測、取樣返回、探測彗星。既要對地小行星‘2016HO3’進行探測,也要對彗星‘311’進行探測。目前,小天體探測任務已經進入工程研制階段。”4月24日下午,在2021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上,當選為2021年“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的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描繪的我國小天體探測的任務設想,令人心馳神往。

葉培建介紹,我國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包括小天體探測、火星采樣返回和木星系探測,同時太陽系邊際探測等未來任務已在論證之中。其中,小天體探測任務是行星探測重大工程的標志項目,也是我國航天強國建設征程的標志任務。

將對地小行星探測取樣返回,并繞飛探測彗星

“小天體保存著太陽系形成演化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陽系起源的‘活化石’,是目前國際深空探測的熱點,行星科學研究的前沿。”葉培建表示,小天體探測在揭示生命起源、推動技術進步、開發天然資源、保護地球安全等方面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中國的小天體探測如何開展?葉培建說:“我們將通過一次任務,對地小行星探測與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繞飛探測,實現探測領域和核心技術的全面突破,使我國小天體探測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

葉培建所說的地小行星和主帶彗星分別為“2016HO3”和“311P”。

2016HO3是一顆地球共軌天體,直徑為40—100米,發射和返回窗口靈活,適于取樣返回、分析天體來源。而311P彗核為320—580米,對它的研究熱點集中在主帶彗星形成和演化、氣體活動機制。

“小天體探測的目標是,突破弱引力天體表面采樣、高精度和高自主相對自主導航與控制、小推力轉移軌道、輕小型超高速再入返回、多模式長壽命電推進等關鍵技術;同時實現地小行星距探測、采樣返回和主帶彗星距探測,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學研究提供探測數據和真實樣品。”葉培建介紹。

完成這些使命的小天體探測器,將由主探測器和返回艙組成。“其中主探測器完成地小行星轉移、繞飛詳查、采樣轉樣、返回地球、返回艙分離、主帶彗星轉移及科學探測全周期的飛行任務;返回艙則采用彈道式再入方式,選用‘球錐大底+單錐后體’氣動外形,通過‘氣動外形+降落傘’完成減速并著陸于地球。”葉培建說。

一次發射先后探測兩個小天體,設計了觸碰、懸停、附著等多種采樣方式

與眾不同的是,此次小天體探測器發射后,將“一箭雙雕”。葉培建透露,中國的小天體探測工程將通過一次發射,探測兩類目標,實現三種探測模式,即距離探測、附著、采樣。

“探測器發射后將進入轉移段,隨后與小行星交會、距離探測,再著陸、采樣后,進入返回段。探測器返程接地球時,返回艙進入地球,而主探測器飛向彗星,隨后完成將7年的探索。”葉培建說。

“但是,難點在哪兒?”葉培建話鋒一轉,“小行星直徑不過幾十米,幾乎沒有引力,所以首先要圍繞小行星在不同相位進行懸停探測,了解它的各種特,繞飛探測來選擇可能著陸的地點,再通過接段、采樣段‘走一步看一看’,最后到小行星上進行采樣。”

由于小天體的地面觀測數據極其有限,它的自旋特、地形地貌、巖石和風化層、反照率、熱特等參數目前都不知道,只能基于同類小天體數據推測,具有較大的不確定。系統設計、驗證需適應很大的包絡范圍。

小天體探測,最引人關注的探測任務之一,莫過于采樣。葉培建介紹,目前對小行星“2016HO3”共準備了觸碰、懸停、附著等多種采樣方式,確保有一種方式能采樣成功,未來探測器在軌飛行時,將“邊探測、邊反演、邊確定采樣策略”。

另外,小行星的交會、下降、附著、取樣過程,還需要高精度全自主導航控制,包括高精度圖像導航技術、下降過程六自由度精確附著控制技術、視線導航和軌跡機動自主一體化設計技術等。

“在采集完小行星樣本后,探測器的返回艙將采用彈道式再入返回,再入速度約12千米/秒,這面臨高熱流、高焓、高剪切力、超音速開傘等惡劣條件,所以還需要研制新氣動外形和防熱材料。”葉培建說。(記者 金 鳳 張 曄)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閱讀延展

葉培建:10年分3階段將對近地小行星探測取樣返回,并繞飛探測彗星

中國設計的小天體探測任務將在10年分3個階段實施,即小行星探測、取樣返回、探測彗星。既要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rsquo...

2021-04-26 14:39:34

迄今最小且最近地黑洞“獨角獸”發現 研究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發現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小黑洞,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接近地球的黑洞。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獨...

2021-04-26 14:38:30

無創和微創技術結合首次鑒定出新物種 相關研究發表在《BMC生物學》雜志

開放獲取期刊《BMC生物學》雜志日前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德國科學家團隊展示了用磁共振成像(MRI)、微CT和微創基因檢測相結合...

2021-04-26 14:37:32

真正“可生物降解”塑料面世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

可生物降解塑料一直被認為可幫助解決塑料污染問題,但今天大多數可堆肥塑料袋主要由聚乳酸(PLA)制成,在堆肥過程中并沒有分解...

2021-04-26 14:36:43

嫦娥六號擬于2024年前后著陸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采樣返回 開展后續詳細論證工作

從遠古時便對廣寒宮充滿無限遐想的中國人,正一步步揭曉月球的更多奧秘。4月24日,在2021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中,國家航天局...

2021-04-25 14: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