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分子合成材料 3D技術可打印出完美匹配的顱骨
- 來源: 科技日報 2019-09-20 11:17:27
近日,在山東濟南舉辦的3D打印與先進新型材料創新應用論壇上,專家們交流了上述創新應用。這場由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生物制造產業工作組、山東省立醫院神經外科主辦的論壇吸引了清華大學徐弢教授團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關俊文教授、山東省立醫院神經外科龐琦教授、丁峰教授等眾多專家參與。專家們認為,利用高分子合成材料,3D可打印出“完美的顱骨”;如果希望未來能“打印”出活體器官用于人體組織修復,則需基礎研究、新材料、高技藝方面的專家們“擰成一股繩”,通力合作。
人的顱骨由23塊骨組成,能支持和保護腦等重要器官。除下頜骨和舌骨外,各骨之間都借縫或軟骨相連,屬不活動的連結。如何利用時下炙手可熱的3D打印技術“定制”受損的顱骨,成為與會者討論的話題。
“一個月前,我剛進行完一場顱骨修補手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關俊文教授是國內顱骨修補手術的高手。在他看來,顱骨修補,首先需要在頭頂上“開一扇窗”,用定制的各種材料“嵌入窗中”,固定,然后用頭皮覆蓋。這些材料,早期是金屬,是甲基丙烯酸甲(MMA),當下是鈦網,是聚醚醚酮(PEEK)。而理想的修復材料,需具備“可透過放射線、抗感染、不傳熱、生物力學性好”等特征。相對而言,PEEK因其“射線可透過、有彈性、不導熱”等優勢更勝一籌。關俊文強調,以PEEK為代表的顱骨修復術對主刀醫生的經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當下顱骨修復的“主力軍”。
他的觀點指向一個事實:一方面,選擇3D打印技術“量身定制”的新型植入修補材料PEEK,可根據患者的頭顱CT數據進行3D重建,完全還原顱骨的生理結構曲度等,可與缺損區域嚴絲合縫;另一方面,顱骨修補并不是主刀醫生一個人能完成的,新材料的研制還需要基礎研究和個性化的支持。
清華大學生物制造中心副主任徐弢教授是國際上最早進行細胞和器官打印技術開發的研究者之一,他和導師一同擁有世界首個細胞打印專利。他看到了現在3D打印骨硬質材料支架面臨的不足,比如“大部分金屬材料不降解,難以實現可再生功能”“可降解材料硬度不夠,難以承重”“3D打印產品層間力學較差”等。
徐弢提到的“3D打印材料不降解”問題,與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辛濤教授不謀而合。辛濤認為,硬腦膜是緊貼在顱骨內側和腦組織之間的堅硬膜性組織,是保護腦組織的天然屏障。如何修復硬腦膜,尋找理想的硬腦膜替代材料成為醫學界面臨的問題。
厚度僅0.2毫米,看上去就像普通紙巾,貼在手術患者腦硬膜破損處卻可迅速實現傷口縫合效果,費用則只有國外同類產品的1/3。辛濤在臨床中應用的這款名為“睿膜”的中國造高技術產品,是中國科學家“十年磨一劍”的成果,也是在“任何好的技術,如果不轉化和應用就失去生命力”理念下誕生的。
兩個月前,國家藥監局和國家衛健委聯合發布《定制式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規定(試行)》,明確定制式醫療器械不得委托生產。在與會者看來,基礎研究、新材料、高技藝三者聯手,3D生物打印產業會迎來“春天”。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
用高分子合成材料 3D技術可打印出完美匹配的顱骨
當意外事故造成顱骨缺損時,我們該如何修復腦顱?根據患者的腦部CT數據進行設計,利用3D打印技術可制作出與缺損處完美匹配的顱...
2019-09-20 11:17:27
-
快訊:給屏幕加水印、AI助力社區安防……探訪網絡安全宣傳周上的“黑科技”
隨著網絡生活步入智能時代,網絡安全這個老話題不斷遇到新挑戰。記者近日在天津舉行的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上看到,相關...
2019-09-20 10:01:03
-
消息:玩躲貓貓游戲 AI學會攻防術
盡管機器學習在諸如圍棋和Dota 2等復雜游戲中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在這些領域掌握的技能并不一定能推廣到真實場景中實際應用。...
2019-09-19 11:50:32
-
消息:中微子新質量上限“出爐” 不超過一點一電子伏特
中微子是自然界中迄今已知最輕盈的基本粒子,但其質量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現在,德國科學家對中微子的質量提出了新的限定值:...
2019-09-19 11:46:51
-
消息:他20年只為機械“感知神經”更敏感
得知獲獎很高興,同時也感到多了一份責任。說話的是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教授、精密儀器系主任趙立波。前不久,他剛剛捧得第1...
2019-09-19 11:43:44
- 優質內容成短視頻行業競爭關鍵 好看視頻10億獎金扶持原創作者 頒發年度大獎
- 運用計算型潛望原理 數碼相機就能“看見”隱藏物體 探測隱藏的物體和敵人
- 新型交通制式:動車與地鐵“混血” 國產首個市域動車組上線運營
- “回家地圖”:2019年春運護航服務啟動 騎行返鄉可定位免費維修點
- 打游戲也輸了!新款“阿爾法”擊敗人類玩家 取得壓倒性勝利
- 我國學者研究“多節點量子網絡”取得基礎性突破 拓展節點數目
- 160公里時速磁浮列車將在商業線進行提速測試
- 科技創新讓生活更精彩 營養美食可打印
- 人工智能將給“尋醫問診”帶來哪些改變 機器人為居家養老、個人護理服務
- 競爭者來了?英國電信“官宣”入華,移動、聯通、電信該緊張嗎 用戶選擇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