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消息:軟件違規根源在于管控不力

    來源: 科技日報  2019-09-20 11:23:08
近日,國家計算機病毒中心發布了《移動APP違法違規問題及治理舉措》,公布了APP和SDK(軟件開發工具包)存在的六大類問題,包括遠程控制、惡意扣費等八大類惡意行為、涉嫌侵犯公民個人隱私、涉嫌超范圍采集公民個人隱私等。其中,今日頭條、云閃付等下載量很高的應用也名列其中。

強制授權、過度索取個人信息可以說是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頑疾??陀^地說,以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革命確實需要有海量的數據積累,才能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此過程中,搜集必要的個人信息在所難免。但問題在于,搜集信息的邊界究竟在哪里。我國此前出臺了《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指出收集個人信息需具備合法性要求,并提出了最小化要求。

然而,規范出臺已一年多,軟件違規的現象卻屢見不鮮。最近紅遍全網的某換臉軟件在隱私條款中公然提出,一旦接受該協議,意味著消費者上傳的圖片將“全球范圍內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擁有可轉授權和可再許可的權利”。如此霸道的條款,自然引來一片反對聲浪。但事實上,根據國家計算機病毒中心的調查,許多軟件甚至根本沒有設置隱私條款,消費者完全不了解企業如何使用這些敏感的個人數據。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軟件違規搜集、過度搜集個人信息呢?難道真是用戶們愿意用個人隱私換取軟件上的便利嗎?恐怕不一定。普通人往往被海量的信息蒙在鼓里,只是不知情或者無力保護自己的隱私。

又或是因為企業沒有相關技術能力,而導致信息安全問題頻發?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我國軟件服務行業發展迅猛,相當一部分軟件走出國門。2018年,歐洲執行了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嚴格的網絡數據管理法規——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一年多以來,并未聽聞哪一款國產軟件違反此項規定。

我們可以發現,部分軟件在不同的下載渠道,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是不同的。有經驗的網民會了解,個別APP在IOS系統中規規矩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安卓系統中其則肆意妄為,通訊錄、銀行卡信息、身份證等等個人信息來者不拒。下載渠道如何認真履行職責,也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同樣的APP,為何在國外乖巧如綿羊,而回國內則兇猛似“惡狼”呢?歸根到底,軟件上亂象叢生,本質原因還是懲罰力度不夠。在國內,上文提到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只是建議性的國家標準,并不具備實質約束力,是否按要求執行全憑企業自覺;而GDPR是法律法規,并明確規定“對于違法企業,將處以高達2000萬歐元或全球營收4%(兩者取其大)的巨額罰款”。企業之所以敢于不負責任、搜山檢海般地過度索取個人信息,目的無非為了牟利。用法律的武器斬斷利益鏈條,自然從根本上杜絕了此類現象,從而實現保護個人隱私的目的。

好消息是,從2017年以來,我國對個人數據、信息的保護愈發重視,相關立法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相信不久的將來,法律的出臺也能夠抑制過度搜集個人信息的亂象。(楊 侖)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閱讀延展

消息:軟件違規根源在于管控不力

近日,國家計算機病毒中心發布了《移動APP違法違規問題及治理舉措》,公布了APP和SDK(軟件開發工具包)存在的六大類問題,包括...

2019-09-20 11:23:08

用親民科普打通5G應用“最后一公里” 推廣和應用新技術才會順利

近日有媒體報道,部分小區物業開出了天價的5G基站建設協調費,一時間引發了網友們的高度關注。由于很多業主對5G基站的誤解,...

2019-09-20 11:19:16

用高分子合成材料 3D技術可打印出完美匹配的顱骨

當意外事故造成顱骨缺損時,我們該如何修復腦顱?根據患者的腦部CT數據進行設計,利用3D打印技術可制作出與缺損處完美匹配的顱...

2019-09-20 11:17:27

快訊:給屏幕加水印、AI助力社區安防……探訪網絡安全宣傳周上的“黑科技”

隨著網絡生活步入智能時代,網絡安全這個老話題不斷遇到新挑戰。記者近日在天津舉行的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上看到,相關...

2019-09-20 10:01:03

消息:玩躲貓貓游戲 AI學會攻防術

盡管機器學習在諸如圍棋和Dota 2等復雜游戲中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在這些領域掌握的技能并不一定能推廣到真實場景中實際應用。...

2019-09-19 11: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