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高鐵四電建設全部用上BIM技術 補齊“數字鄭萬”建設短板
- 來源: 科技日報 2019-12-13 17:07:34
四電,即電力、電氣化、信號和通信,是高鐵的動力和大腦中樞,由沿線無數變電站與信號樓串成。
高鐵“大腦”中樞一直滯后
2015年,伴隨著持續進行的中國高鐵建設,國鐵集團提出了建設信息化、智能化。
動車、線下工程和站房等,因技術較成熟,先后加大了信息智能化步伐。“作為高鐵的動力及大腦工程,四電智能化建造一直滯后,長期都是以二維平面設計圖為主,引進BIM技術迫在眉睫。”中鐵電氣化局三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冰瑞說。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筑學、工程學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二十多年前從歐美發端。其核心是通過建立虛擬的建筑工程三維模型,利用數字化技術,為這個模型提供完整的、與實際情況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庫。
“由于BIM技術發端于建筑行業,軟件操作命令也是滿足土建及相關配套工程,有現成的樓板、梁、柱、屋頂模型命令,建模非常方便。”劉冰瑞說,而對于線性結構的建設,BIM建模幾乎為零。高鐵四電是典型的線性基礎設施,而中國高鐵建設要實現智能化、信息化,四電建設必須跟上。2016年,在國鐵集團的支持下,中鐵電氣化局立項重大科研計劃“BIM技術在規范牽引變電設計、施工中的應用研究”,由劉冰瑞領銜BIM課題小組研發。
三年建起2600余個BIM族庫文件
一條長達上千公里的高鐵,平均每50公里必須配備一個變電所,每隔3公里就有一個基站、箱變或者中繼站,為往來動車提供牽引動力及通信信號。
“基礎制作、金屬構件組立、設備安裝、接地制作、電纜敷設等,每一個變電所內,各類構件紛繁復雜,數量動輒以萬計。”劉冰瑞說,這些構件與房建專業差異太大,要想實現高鐵四電建設智能化、信息化,只能在逐漸應用過程中,進行軟件的二次開發。
“建模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采集模型,建立一個龐大的信息族庫。”劉冰瑞說,為給每一個構件建立隨工程進展而同步生長的數字模型,團隊夜以繼日深入現場,逐個模型進行方案推敲,對比、溝通、虛擬驗收、現場反饋,最終確定,僅一個饋線模型就做了5個版本,從最初方案溝通到最終方案確定時間長達5個月,貫穿整個施工前期,而一個饋線模型僅占整個變電所BIM工程約5%的工作量。
“自建完成的族庫分為電力族庫、變電族庫和軌道交通供變電族庫,通訊、信號、接觸網族庫,地鐵風水電專業也建立了族庫,據不完全統計,共計2600個左右的族文件。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劉冰瑞說。
3年多,歷經日蘭高鐵、昌贛高鐵及鄭州地鐵等多條在建線路的實踐,“BIM技術在規范牽引變電設計、施工中的應用研究”現場應用方法日趨完善。
補齊“數字鄭萬”建設短板
2018年12月19日,“BIM技術在規范牽引變電設計、施工中的應用研究”課題通過專家評審,評審認為,課題關鍵技術達到了“引入BIM技術實現牽引變電所可視化溝通”的目標,完成了齊全的電力變電專業BIM模型、電力標準族庫,并總結出一套適用于電氣化施工的BIM應用方法,技術世界領先。
今年3月30日,采用“BIM技術在規范牽引變電設計、施工中的應用研究”課題技術建設的首個變配電所在日蘭高鐵魯南段完成。隨后,BIM技術開始在鄭萬高鐵四電大規模應用。
電纜頭、網柵、防靜電地板,鋁合金走線架……變電所內諸多裝備令人眼花繚亂。“以前安裝要用二維圖紙,技術員要對工人進行前期培訓,返工是常態。”在鄭萬高鐵南陽南變電所,線路施工分部的總工程師張體鑫回憶說。建設期間,每個安裝技術細節都形成二維碼,一線工人用手機掃碼,按立體透視圖照做即可,簡單直接,把改動都放在BIM建模期間,使現場一次安裝到位,既降低建設成本,又保證了安裝的精準和后期運維的信息化、標準化。
“BIM技術在規范牽引變電設計、施工中的應用研究”的成果,補齊了“數字鄭萬(高鐵)”建設的短板,成為今后鐵路四電建設的示范。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
世界首次!高鐵四電建設全部用上BIM技術 補齊“數字鄭萬”建設短板
12月,一系列新建高鐵線陸續開通,中國高鐵里程將達到3 5萬公里,高居世界榜首。我國高鐵建造技術正不斷邁向智能化、信息化...
2019-12-13 17:07:34
-
快訊:國內首個虛擬電廠投入運行
虛擬電廠,1年前還被稱為能源轉型的詩和遠方;1年之后,竟虛擬成真:國內首個虛擬電廠——國網冀北泛在電力物聯網虛擬電廠示范...
2019-12-13 17:04:06
-
新方法構建體外3D神經組織模型 適應多種平臺應用
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構建功能性體外神經...
2019-12-13 16:59:23
-
消息:“螺旋光”將圖片信息存儲能力提高100倍
10日凌晨,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能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負責人顧敏團隊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相關研究成果以8...
2019-12-11 15:41:20
-
快訊:科技支撐 氣象精準服務惠及國計民生
今天,新中國氣象事業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經過50年的發展,風云氣象衛星也從最初依賴國外到如今服務全球,作為其中一員,...
2019-12-11 15:39:49
- 優質內容成短視頻行業競爭關鍵 好看視頻10億獎金扶持原創作者 頒發年度大獎
- 運用計算型潛望原理 數碼相機就能“看見”隱藏物體 探測隱藏的物體和敵人
- 新型交通制式:動車與地鐵“混血” 國產首個市域動車組上線運營
- “回家地圖”:2019年春運護航服務啟動 騎行返鄉可定位免費維修點
- 打游戲也輸了!新款“阿爾法”擊敗人類玩家 取得壓倒性勝利
- 我國學者研究“多節點量子網絡”取得基礎性突破 拓展節點數目
- 160公里時速磁浮列車將在商業線進行提速測試
- 科技創新讓生活更精彩 營養美食可打印
- 人工智能將給“尋醫問診”帶來哪些改變 機器人為居家養老、個人護理服務
- 競爭者來了?英國電信“官宣”入華,移動、聯通、電信該緊張嗎 用戶選擇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