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航天發射 有望首次突破40次 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需要
- 來源: 科技日報 2021-03-02 14:52:49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月24日舉行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0年)》(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會上獲悉,2021年我國全年發射次數有望首次突破40次。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天問一號、多顆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業務衛星發射等令人矚目。
據悉,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天問一號到達火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繞、著、巡”探測;多顆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業務衛星發射,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需要。這些重大事件將在2021年譜寫中國航天新篇章。
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林益明介紹,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其中,長征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于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按照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接續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于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任務目標。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環繞火星成功,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后,于2月24日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近火點280千米、遠火點5.9萬千米、周期2個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軌道。探測器將在停泊軌道上運行約3個月,進行科學探測,同時為5月至6月擇機著陸火星做好準備。
2021年我國還將發射高分五號02星、海洋二號D星、中星9B衛星、風云三號05星等多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業務衛星,滿足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廣播電視、氣象等各個領域用戶的應用需求。同時航天科技集團計劃實施7次左右商業發射任務。
此外林益明介紹,航天科技集團2021年將重點開展以空間站實驗艙、探月工程四期等為代表的多個型號研制工作,并重點加快推動北斗導航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
據《藍皮書》統計,2020年全球共實施114次發射任務,發射航天器共計1277個,創歷史新高。其中我國開展39次航天發射,發射89個航天器,發射航天器總質量再創新高,達到103.06噸,較上一年度增長29.3%,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
(記者 付毅飛)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
今年我國航天發射 有望首次突破40次 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需要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月24日舉行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0年)》(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會上獲悉,2021年我國全年...
2021-03-02 14:52:49
-
“中國天眼”捕獲 3例新高色散快速射電暴 有助于揭開此類暴發現象的神秘面紗
2月2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在中國天眼(FAST)的海量數據中搜尋出3例新的高色散快速射電暴...
2021-03-02 14:50:01
-
鐵發射線的遲滯效應幫助人們理解活動星系核 在線發表于《天體物理快報》上
2月2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天文學系王挺貴教授團隊首次探測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中光學鐵發射線的遲滯效應...
2021-03-02 14:48:45
-
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前 “黑科技”幫忙捕捉火星蹤跡
火星,一顆令人難以捉摸的紅色行星,從來都是人們夜觀星空的焦點之一。在亞述(古代西亞奴隸制國家),火星被稱為流血的星,是...
2021-03-02 14:47:24
-
將基建搬到天上去,布局空天信息產業
我們可以把空天信息產業理解為創新的基礎設施,因此我們的部署不僅僅要看發射了多少顆衛星,這些衛星能夠帶來多少經濟效益,...
2021-03-02 14:45:43
- 優質內容成短視頻行業競爭關鍵 好看視頻10億獎金扶持原創作者 頒發年度大獎
- 運用計算型潛望原理 數碼相機就能“看見”隱藏物體 探測隱藏的物體和敵人
- 新型交通制式:動車與地鐵“混血” 國產首個市域動車組上線運營
- “回家地圖”:2019年春運護航服務啟動 騎行返鄉可定位免費維修點
- 打游戲也輸了!新款“阿爾法”擊敗人類玩家 取得壓倒性勝利
- 我國學者研究“多節點量子網絡”取得基礎性突破 拓展節點數目
- 160公里時速磁浮列車將在商業線進行提速測試
- 科技創新讓生活更精彩 營養美食可打印
- 人工智能將給“尋醫問診”帶來哪些改變 機器人為居家養老、個人護理服務
- 競爭者來了?英國電信“官宣”入華,移動、聯通、電信該緊張嗎 用戶選擇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