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準確推斷新疆翼龍足跡造跡者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PeerJ》雜志
- 來源: 科技日報 2021-06-10 16:03:34
通過足跡化石,能夠推斷是誰留下的嗎?我國科學家做到了。
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中發現豐富的翼龍足跡化石。經鑒定,研究人員將該化石歸入翼龍足跡科翼龍足跡屬,并建立了一新種——烏爾禾翼龍足跡,并且研究人員首次準確推斷該足跡的造跡者極有可能是復齒湖翼龍。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PeerJ》雜志。
截至目前,研究人員在全世界13個國家已經發現77個翼龍足跡地點,共報道了3科5屬15個有效種的翼龍足跡化石,其中翼龍足跡屬的分布范圍最為廣泛。
我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古脊椎動物化石的發現和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1964年,我國古生物學家楊鐘健研究命名了魏氏準噶爾翼龍,這是我國第一具較完整的翼龍化石骨架。同年,楊鐘健帶領中科院古脊椎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隊,在新疆烏爾禾地區發現了大量翼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如龜鱉類、鱷類、蛇頸龍類和多種恐龍化石,并將這一脊椎動物化石群稱之為烏爾禾翼龍動物群。
新發現的翼龍足跡化石保存在一塊灰綠色細粒砂巖表面,共114個足跡,包括57個前足足跡和57個后足足跡。“足跡化石分布相對雜亂,為了盡可能找到行跡,研究者對所有足跡前進方向進行了統計,并發現了一些可能的行跡,即相同方向和相當大小的足跡。”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汪筱林說。
從足跡的大小和形態學特征分析,足跡化石區別于現有的喙嘴龍足跡科和阿加迪爾足跡科,而與翼龍足跡科翼龍足跡屬的特征一致。“通過與翼龍足跡屬現有的9個有效種進行對比分析,我們對該足跡建立一個新種——烏爾禾翼龍足跡,該足跡是目前中國第三個有效的翼龍足跡種。”汪筱林說。
目前,烏爾禾地區發現兩種大小和形態不一的翼龍足跡:尺寸較小的為這次研究的烏爾禾翼龍足跡,尺寸較大的也屬于翼龍足跡屬的成員,表明這兩類足跡是由兩種體型不同的翼龍所留。研究人員從烏爾禾翼龍足跡后足提取了解剖學的特征,并首次與當地發現的翼龍實體化石進行了對比,研究人員推斷,烏爾禾翼龍足跡的造跡者極有可能是復齒湖翼龍,推測其成年個體的翼展約為2米。
此外,研究人員還對烏爾禾翼龍足跡造跡者可能的行為特征進行了分析,從足跡巖石上同時保存前足和后足來看,造跡者無疑是四足行走的。汪筱林表示,114個足跡化石保存在約0.3平方米的巖石層面,足跡密度很高,而且足跡化石大小不一,這意味著烏爾禾翼龍足跡是由不同年齡段的湖翼龍留下來的,代表有不同年齡層次的湖翼龍在烏爾禾地區的湖岸邊生活,而這種高密度性通常作為群居的證據。
“我們也對翼龍足跡的前進方向進行了統計,發現主要集中在兩個相反的主方向上,這反映這些足跡化石可能是造跡者來來回回往返在這個區域留下來的。”汪筱林說道。(陸成寬)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
我國科學家準確推斷新疆翼龍足跡造跡者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PeerJ》雜志
通過足跡化石,能夠推斷是誰留下的嗎?我國科學家做到了。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
2021-06-10 16:03:34
-
國內首個“藍碳”項目交易完成 提高我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6月8日,2021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在山東青島舉行。當天,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
2021-06-10 15:57:35
-
“到餐桌”:科技是有力手段 全鏈條護航食品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6月8日啟動,2021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來了。26部門于近日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2021年全國食品安全...
2021-06-10 15:56:41
-
世界首臺加壓豎向掘進機刷新單樁鉆孔國內紀錄 僅用26天完成
近日,從三川風電莆田平海灣海上風電場F區傳來捷報:中交天和研制的世界首臺加壓鉆進式豎向掘進機,僅用26天就完成了國內海上...
2021-06-08 16:40:57
-
天問一號著陸區域高分影像圖發布 著陸平臺南北方向,存在對稱的噴射狀亮條紋
6月7日,國家航天局發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著陸區域高分影像圖。圖像中天問一號著陸平臺、祝融號火星車及周邊區域...
2021-06-08 16:38:49
- 優質內容成短視頻行業競爭關鍵 好看視頻10億獎金扶持原創作者 頒發年度大獎
- 運用計算型潛望原理 數碼相機就能“看見”隱藏物體 探測隱藏的物體和敵人
- 新型交通制式:動車與地鐵“混血” 國產首個市域動車組上線運營
- “回家地圖”:2019年春運護航服務啟動 騎行返鄉可定位免費維修點
- 打游戲也輸了!新款“阿爾法”擊敗人類玩家 取得壓倒性勝利
- 我國學者研究“多節點量子網絡”取得基礎性突破 拓展節點數目
- 160公里時速磁浮列車將在商業線進行提速測試
- 科技創新讓生活更精彩 營養美食可打印
- 人工智能將給“尋醫問診”帶來哪些改變 機器人為居家養老、個人護理服務
- 競爭者來了?英國電信“官宣”入華,移動、聯通、電信該緊張嗎 用戶選擇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