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備戰“理財子公司時代”:去年凈值型產品發行增長近3倍 投資者接受度有待提高
- 來源: 證券日報 2019-01-22 08:46:06
2018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相繼落地,逾2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在籌建,打破剛性兌付、凈值化轉型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趨勢。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商業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4481款,相比于2017年的1183款,發行數量增長近3倍。
《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走訪銀行網點了解到,多家銀行對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分配、投資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創新。不過,從銷售端而言,不少理財經理坦言銷售有難度,投資者對凈值型產品的接受度還有待提高。
凈值型理財產品倍增
根據普益標準的統計數據,2018年1月份至12月份,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164686款理財產品,其中預期收益型產品160205款,凈值型理財產品4481款。雖然凈值型產品的絕對數量和占比仍然較低,但相比2017年全年發行1183款,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增長2.79倍。
與此同時,凈值型產品存續量也顯著上升,2017年,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量峰值為766款,而2018年峰值為2995款,是2017年的3.91倍。可以預見,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的臨近,凈值型產品還將繼續保持快速的增長。
由于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對發行主體的投研能力和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較高,不同類型銀行之間發展差異較大。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從發行數量來看,股份制銀行發行數量最多,占比42.0%;其次是城商行,產品數量占比為31.1%;國有大行占比20.8%,農商行占比6.1%。從收益情況來看,城商行收益領先,為4.18%;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大行次之,平均年化收益為3.70%和3.53%;農商行平均年化收益最低,為3.20%。
根據資管新規的要求,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不應留存超出預期收益率的投資收益,而要明確核算規則,并將管理費之外的投資收益全部給予投資者。也就是說,在產品沒有了預期收益率、投資者自擔風險的同時,也可能獲得理財產品的超額收益。對此,多家銀行在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分配、投資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創新。
在《證券日報》記者走訪過程中,某股份制銀行一款凈值型產品,其業績分成的方式為:產品到期年化收益率低于最低業績基準,則不收取投資管理費;如高于最高業績基準,則對于超額業績報酬收取一定比例的投資管理費。
在另一家股份制銀行,一款一年定期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規定超額收益70%歸客戶所有,30%歸投資管理人所有。
以某國有大行一款封閉凈值型理財產品為例,該產品的說明書顯示,超額收益20%歸客戶所有,其余80%作為投資管理人的浮動管理費。
同時,相同銀行的不同凈值型產品收益分配方式也不相同。某股份制銀行一款產品是將超額收益20%作為超額業績報酬,80%歸投資者所有;另一款產品則采用季度現金分紅的方式。
還有一家股份制銀行效仿公募基金運作模式,對凈值型理財產品專設了投資經理,大幅提高了管理透明度。
投資者接受度有待提高
從《證券日報》記者走訪銀行網點收到的反饋來看,不少理財經理坦言,凈值型理財產品銷售有難度,投資者對凈值型產品的接受度還有待提高。
本報記者也隨機采訪了一些投資者。有投資者直言:“不了解凈值型理財產品,還是傾向購買預期收益類的產品。”
有銀行理財經理表示:“我們現在會引導投資者認識到銀行對理財產品的業績不承諾,不承諾保底、保收益,最終的收益可能會和預期收益差不多,也可能會相差不少。”
還有銀行理財經理表示:“向客戶介紹產品時,會主動推一些凈值型產品或其他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產品,引導客戶資金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要多元配置。”
有理財經理表示,凈值型理財產品銷售難度比較大。某國有大行理財經理介紹道:“很多投資者選擇到銀行進行資產配置就是覺得風險較低。當我們介紹凈值型產品不保本、不保收益后,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抵觸情緒都比較明顯。”
不過,部分銀行前端銷售人員業務不熟練也是凈值型產品推廣難的原因之一。在《證券日報》記者走訪過程中,有銀行工作人員對于投資者咨詢凈值型產品的估值方法產品凈值披露方式、頻率等問題一概不知,還有銀行員工表示,“我找其他懂的同事問一下再回復您”。
有業內專家表示,目前為了加快投資者對于凈值型產品的適應程度,銀行凈值型產品大多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保證產品的收益性,增強對投資者的吸引程度。因此,建議投資者在近期選擇凈值型產品購買。
還有專家認為,隨著第一批理財子公司的成立,銀行理財轉型將進一步加速,保本理財、短期封閉式等老產品仍會隨著過渡截止期的臨近,進一步減少,乃至消失。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
-
商業銀行備戰“理財子公司時代”:去年凈值型產品發行增長近3倍 投資者接受度有待提高
2018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相繼落地,逾2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在籌建,打破剛性兌...
2019-01-22 08:46:06
-
-
證監會財政部攜手推動地方債市場發展 交易所發行地方債雙贏
2019年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研討會近日在京召開,本次會議由證監會主辦、上交所承辦,與會人士就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與管理進行了...
2019-01-21 10:16:57
-
-
白酒股走強一天即回調 春節“喝酒”行情難持續?四類細分酒類股或更有機遇
隨著春節臨近,近期A股最大的亮點在于白酒股的集體走強,但是這個板塊行情只紅火了一天就偃旗息鼓,讓不少投資者大失所望。對...
2019-01-18 09:26:25
-
-
首批將在一季度落地:香港虛擬銀行牌照漸近 價值存高估
自2017年9月香港引入虛擬銀行的消息公布后,牌照進展引人關注,最新消息顯示,第一批虛擬銀行牌照將在2019年一季度落地。在分...
2019-01-17 08:55:35
-
-
“新基建”主題霸占A股風口 8只工業互聯網股接棒5G沖漲停
2019年以來新基建主題成型。繼反復表現的5G板塊后,工業互聯網也站上風口,昨日板塊整體上漲3 16%,板塊內遠光軟件、漢鐘精...
2019-01-16 17: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