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起來 農村美起來 農民富起來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2018-04-02 15:45:03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按照中央和省州安排部署,我市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努力朝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邁進,全力推動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臺階。
按照十九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和省州要求,市委、市政府多次專題研究部署,深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強創新、促合作、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總體目標,以調整農業結構、建設生態畜牧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面深化農村牧區改革等為主要抓手,協調推進農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農牧區綠色發展,全市農牧經濟總體運行平穩。2017年實現一產增加值5億元、增長11.7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851元,增長9%,為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主戰場”和全省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 我市工業化、城鎮化程度相對較高,同時又是全省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較好的基礎。結合這一實際,在今年的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上,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好鄉村振興“五大工程”,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積極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隨著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農牧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去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7萬畝(耕地種植7.2萬畝),其中枸杞種植面積8.7萬畝,蔬菜種植面積0.43萬畝,糧油0.14萬畝,藜麥0.4萬畝,水果花卉0.04萬畝,種植結構由糧油作物向經濟作物轉變,以枸杞、藜麥、果蔬為主的特色作物種植比重達到98%。全年實現枸杞產量1.24萬噸,蔬菜產量2.65萬噸。建成枸杞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3萬畝,出口枸杞標準化生產基地1萬畝,綠色枸杞認證0.9萬畝,培育青海省著名商標企業2家。去年出口枸杞346.51噸,創匯339.3萬美元,出口分別占全省74.8%、71.8%,“虹鱒魚”等32個產品通過農業部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格爾木蒙古羊”等三個產品通過農業部地理標志認定,產業提質增效效果不斷凸顯。今年,我市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壯大特色優勢農牧業,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建設,堅持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一起抓,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建設生態宜居的新農村,是農牧民群眾共同的期盼,也是全市各部門各單位共同的目標任務。順應農牧民群眾發展需求,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在開展脫貧攻堅的基礎上,深入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如今,走進我市鄉鎮農村牧區,街巷干凈衛生,庭院環境優美,房屋整齊有序,新農村景象正在不斷顯現。今年我市更是突出生態宜居這一發展要求,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廁所革命”等工作,加快推進城鄉各類廁所項目前期建設,統籌做好運營管理工作。重點加快農牧區改水改廁的步伐,盡快實現鄉村旅游景區、鄉村旅游交通沿線廁所全覆蓋。各鄉鎮、村社不斷提高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從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從治理臟亂差入手,扎實推進美化綠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著力建設具有鄉土韻味、體現鄉愁記憶的美麗宜居鄉村。
“聽說今年還要評五星級文明戶,爭取也要在自家門前掛上一個。”走進我市的農村牧區,門前懸掛著的“五星級”文明戶牌十分顯眼,追求文明之風昌盛。小小的門牌,正是農牧民追求文明之風的具體體現,成為了農牧民群眾的共同追求。今年,我市更是突出鄉風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興盛,形成移風易俗、自尊自信、向上向善、孝老愛親的良好社會風尚。
和諧有序、滿富活力的新農村,離不開有效的治理。今年,我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體系,既運用法治手段,又體現社會道德約束力,確保農村牧區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進一步完善“黨建+N”工作模式,規范村級責權,強化民主協商,夯實治安基礎,完善公共服務,推進“微權力”治理,構建黨組織領導、村民自治、社會組織參與的村級治理體系,打造“五維共治”基層治理新格局。把以規立德作為凈化農牧區社會風氣的治本之策,突出村規民約的觀念引導和行為約束作用,使風清氣正、向善向上的輿論導向推動自我教化,形成良好的村風民俗。
市農牧和扶貧開發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扎實推進,基本完成了21個村、4393戶、43200畝的確權工作,還健全完善了新型農牧業生產經營體系,積極推動枸杞之鄉和休閑農業省級產業園創建活動,穩步推進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實驗區試點建設工作,完成了阿拉爾和那陵格勒等兩個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工作。這為我市深化農牧區改革,激發出了無限活力。
今年,我市更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我市積極培育農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千方百計拓寬農牧民就業創業渠道、促進農牧民增產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不斷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進一步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據了解,去年,我市實施農牧業項目五大類83個,項目總投資4.67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5件涉農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完成。新建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444棟,網圍欄20萬畝,草原排堿溝18公里。測土配方、地力提升、高產技術及適用技術集成配套使用,為農牧業豐產增收提供動力。落實省州市三級扶貧資金4504萬元,統籌實施23個項目,有效提升完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著力提高貧困群眾發展能力。擴大脫貧攻堅政策宣傳教育范圍,實現宣傳教育在42個行政村全覆蓋。擴大扶貧工作覆蓋面,加大對貧困邊緣戶、2014-2015年脫貧戶中的困難戶幫扶力度,全市貧困人口、貧困戶全部達到脫貧摘帽的標準。
今年,我市按照省州部署,繼續深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手抓,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努力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堅持財政優先支持和金融重點傾斜,通過規劃、修繕和配套建設,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加強公共服務機構設施和能力建設。注重城鄉教育、醫療、養老、低保和困難救助的統籌銜接,促進城鄉居民享有更加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務。積極引導人口、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合理流動,進一步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加快戶籍改革,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堅持建管并重,創新管理機制,融合管護力量,落實管護經費,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運轉維護的長效機制。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體制機制的有效保障。今年,我市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著力構建多元保障體系,建立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職能部門統籌協調的領導體制。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把著力點放在班子能力建設、后備力量培養和發展集體經濟上。調動群眾積極性,把鄉村振興轉化為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自覺行動。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強化財政資金投入保障,統籌融合涉農資金,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真正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中國新農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
-
聊城陽谷整合資源推進產業扶貧
聊城市陽谷縣李臺鎮圍繞鞏固提升脫貧成效這一目標,依托優勢產業項目,有效整合各類資源,積極推進產業扶貧項目,進一步增強貧困群眾..
2018-04-09 14:45:36
-
-
無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京東智慧農業共同體成立
以科技賦能、資源賦能、產業賦能助力鄉村振興!4月9日上午,京東無人機開放賦能暨智慧農業共同體啟動會在京東集團總部舉行。會上,京東..
2018-04-09 14:44:35
-
-
岳普湖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帶動就業
4月7日,岳普湖縣也克先拜巴扎鎮塔勒博依村村民在該村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除草。該基地育有20多種300萬株蔬菜、瓜果、花卉苗,已吸納20多..
2018-04-09 14:40:38
-
-
根據目前形勢,在農村辦幼兒園、做土地流轉、快遞上
每個人都想賺錢,不想出門打工就在咱自己家賺,在農村創業選項目最需要關注的有兩點,一是緊跟國家政策,二是有市場發展空間,而市場和..
2018-04-09 13:21:33
-
-
2018年春荒補助:這三類對象可以申請
根據民政部發布的《受災人員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規程》,國家將給春荒受災人員生活救助金補助,那2018年都有哪些補助?能補助多少錢?哪些人..
2018-04-09 13:15:58
今日豬價暴跌 玉米上漲結束未來或價格下跌 豆粕行情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已基本成型 未來農業發展大有可為
鄉村振興正當時——2018年“三農”發展前瞻
吉林市: “掃黑除惡”何時從 “先導鎮”打響第一槍
天津西堤頭鎮涂料廠整改不驗收卻等來限期搬遷通知
杭州富陽區黃公望原村副書記被指騙取搬遷補償款
云南大理洱源縣3.5萬畝梅花競相開放
河南鞏義:G310鞏義段改建工程驚現低分高價中標 到底
2018年黑龍江調減水稻種植面積 水稻休耕試點每畝補助
“一村一幼”斬“窮根” 涼山11.7萬余名幼兒免費入學
魯甸災區:柏油路通進村
稀有印度寬距蘭“現身”大圍山自然保護區
冬日登峨眉金頂 享童話般銀色世界
石林彝族撒尼刺繡培訓助推非遺傳承可持續發展
很多吃貨奔赴去怒江 竟是為了這樣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