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濟 > 技術 > 正文

克隆猴“量產” 有望開啟藥物研發“加速度” 幫助疾病治療步入“精準時代”

    來源: 新華網  2019-01-25 15:48:08

首批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又多了5個“小伙伴”。

繼2017年中國率先攻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克隆世界難題后,24日,中國綜合英文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封面刊登了克隆猴的最新突破。在嚴格遵循科研倫理的前提下,我國科學家首次得到一批用于疾病研究、遺傳背景一致的克隆疾病猴模型,按下全球藥物研發“快進鍵”。

“失眠”猴:幫助疾病治療步入“精準時代”

2017年,世界首批克隆猴“中中”“華華”在中國誕生,它們的健康存活向世人證明,除了羊、牛、鼠等動物,借助體細胞克隆技術,與人類更為相似的實驗用非人靈長類獼猴也可以被克隆。

這一次,仍然是來自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他們通過基因編輯敲除“關鍵基因”的方法獲得生物鐘紊亂特征明顯的一只獼猴,然后采集其體細胞的細胞核,克隆出5只遺傳背景一致的生物鐘紊亂疾病猴。目前年齡最大的已超半歲,年齡最小的也已超過3個月。

為什么要克隆容易“失眠”的猴子?科學家說,因為人類健康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亟需得到它們的幫助。

雄雞報曉、蜘蛛半夜結網、向日葵清晨開放……自然界大部分生物都“自帶”生物鐘。生物鐘紊亂與失眠、抑郁癥、阿爾茲海默癥、腫瘤、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等多種人類常見疾病密切相關。

然而,目前科學家研究生物鐘紊亂問題都是用小鼠、果蠅作為實驗動物模型,與人類差異大。“對小鼠有效的藥,很可能對人不起作用或副作用嚴重。相比之下,實驗動物獼猴在進化上與人更接近,腦結構和功能也與人高度相似。”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洪鈞說。

業內專家認為,這次突破構建了世界首批生物鐘紊亂實驗用模型猴,填補了生物鐘紊亂研究缺乏高等動物模型的空白。“這是一個理解人腦高級認知功能的新穎實驗動物模型,對未來疾病治療手段的研發很有用。”該論文審稿人評價。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當下人類疾病治療仍然過于“粗放”,未來,如果在科學實驗和臨床試驗過程中再插入一個“新環節”,即將遺傳基因背景一致、疾病表征明顯的克隆猴作為新增驗證手段,可以開發出更為“對癥下藥”的診斷治療手段,人類疾病治療的靶向和效果有望更加精準。

“量產”猴:體細胞克隆技術不斷走向成熟

相比首批克隆猴“零的突破”,這次科研成果完成了“批量”克隆的跨越。

實現“中中”“華華”克隆的第一完成人、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真說,首批克隆猴的細胞核來自同一只尚未出生的雌性胎猴體細胞,該細胞核十分“年輕”、生命力強,所以得以順利出生,但同期其他克隆個體均未存活,當時克隆總體成功率不足1%、成本昂貴。

“克隆猴姐妹比大熊貓還‘珍貴’,如果我們不能大幅提高克隆的成功率,體細胞克隆技術很可能因為成本過高而最終無法走向實際應用,不斷提升技術的成熟度是關鍵。”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克隆技術”研發團隊通訊作者孫強說。

為進一步拓展體細胞克隆技術的適用范圍,孫強、劉真“克隆技術”研發團隊與張洪鈞“生物鐘紊亂”研究團隊走到一起,他們首次從實踐層面證實,除了胎猴,基因修飾的雄性青年獼猴也能批量克隆。

業內專家認為,批量克隆疾病猴的操作要求更高、實現難度更大,這次突破表明中國體細胞克隆技術不斷走向成熟。

“保護”猴:新藥研發有望大幅減少實驗動物用量

實驗動物猴被大量用于人類疾病治療手段研發和藥物檢測。多家機構統計結果顯示,猴子用于生物醫學研究的數量正逐年增加,全球年均使用量約10萬只,主要用于藥物安全性和代謝方面的測試研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院士介紹,在克隆猴技術尚未突破前,由于野生猴的遺傳背景各異、個體表征差異難統一,每次科學實驗或藥物檢測都需使用大量實驗猴做交叉驗證,又由于野生猴繁殖周期長、單胎數量少,驗證工作常常持續很多年。

“克隆猴實現短周期‘量產’后,實驗動物用量有望大幅減少。”蔣華良說,新技術讓人們在一年內就能制備出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克隆猴,減少了個體差異對實驗的干擾,以后只需使用很少數量的克隆猴就能完成藥物的有效篩選。

對于公眾高度關注的克隆、基因編輯等技術所涉及的倫理問題,蒲慕明強調,這項工作嚴格遵守國際倫理標準審查和認證,根本目的是為研究人類疾病發生機理和開發有效治療手段服務。

“有了克隆疾病猴的‘幫助’,藥物研發可以在使用更少實驗動物的前提下,縮短周期、提高成功率,促進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發展,有力推動我國新藥創制。”蒲慕明說。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巨潮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閱讀延展

克隆猴“量產” 有望開啟藥物研發“加速度” 幫助疾病治療步入“精準時代”

克隆猴“量產” 有望開啟藥物研發“加速度” 幫助疾病治療步入“精準時代”

首批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又多了5個小伙伴。繼2017年中國率先攻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克隆世界難題后,24日,中國綜合英文期刊《國...

2019-01-25 15:48:08

“基因剪刀”助科學家開發出基因驅動系統 有助于科學家研究復雜的遺傳疾病

“基因剪刀”助科學家開發出基因驅動系統 有助于科學家研究復雜的遺傳疾病

根據英國《自然》雜志24日在線發表的一項遺傳學最新研究成果,美國科學家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于實驗室小鼠中成功開發出...

2019-01-25 15:43:59

全新磁性材料展現量子自旋液態  科學家一直追尋的物質形態

全新磁性材料展現量子自旋液態 科學家一直追尋的物質形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尋找新的物質形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們證明,與鈣鈦礦相關的金屬氧化物TbInO...

2019-01-24 14:08:47

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疾病模型猴在中國誕生 全球實驗動物使用數量有望大幅降低

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疾病模型猴在中國誕生 全球實驗動物使用數量有望大幅降低

24日,5只生物鐘紊亂體細胞克隆猴登上中國綜合英文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封面,標志著中國體細胞克隆技術走向成熟,實驗用疾病...

2019-01-24 13:52:16

我國學者提出實現量子糾纏新方法 合成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

我國學者提出實現量子糾纏新方法 合成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

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者聯合中美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演示了利用手征自...

2019-01-23 15: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