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尚有很大空間
- 來源:經濟日報 2018-06-06 13:02:43
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尚有很大空間
國產插秧機龍頭崛起欲改格局
近日,在江蘇省盱眙縣舊鋪鎮,農機合作社的技術人員在整理插秧機上的秧苗。 周海軍攝(新華社發)
當前,在拖拉機、收割機等傳統農機產品銷售業績下滑形勢下,插秧機異軍突起穩步增長。究其原因,水稻機械化發展的落后,為插秧機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但同時,插秧機低端產品大量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也亟待解決。國產插秧機需要抓緊創新研發,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爭取在與“洋品牌”的競爭中占得先機——
日前,在由中國農機化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2018年中國插秧機技術發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水稻種植機械化是水稻全程機械化發展中的一個薄弱環節,這為插秧機快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插秧機制造企業需要整合國際國內人才、資金、技術和裝備等要素資源,解決創新研發能力弱、制造能力弱、管理水平低等問題,這樣才能實現“彎道超車”。
發展不平衡問題凸顯
近日,蘇州久富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在江蘇建湖縣開展2018年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培訓班,公司生產的插秧機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經過短短六七年跨越式發展,蘇州久富插秧機銷售量從2012年的20臺,躍升至2017年的15000多臺,不僅改變了插秧機市場格局,還打破了外資企業對高端插秧機市場的壟斷。
蘇州久富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水稻種植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水稻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總產最多的糧食作物,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約為4.5億畝,種植區域廣泛。但是,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僅為44.45%,是水稻全程機械化的薄弱環節。近年來,國家著力推動水稻種植機械化,水稻機械化種植面積每年新增1000萬畝以上。“水稻種植面積每增長1%,就需要1萬多臺高速插秧機,發展潛力巨大。插秧機是農機行業下一個增長點。”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副會長洪暹國說。
當前,插秧機在發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如低端產品大量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插秧機服務型制造業還相對落后,公平競爭環境還沒有改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仍然存在;基礎研究薄弱,共性技術供給不足,特別是公共研發平臺滯后,行業試驗數據積累、試驗條件和方法嚴重滯后;企業運營管理比較粗放,制造手段不足,綜合成本高,擠壓了利潤空間;標準嚴重滯后于產品,很多企業研發制造的新產品無法申請農機購置補貼。
要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需要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共同努力。要充分整合各種要素資源,轉變粗放的發展方式。抓源頭創新,突破共性技術,補齊行業發展的短板。此外,要用市場化手段構建良性競爭的行業秩序,加大對國產高端插秧機的宣傳推廣,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建立長久有效的農機購置補貼機制。
因地制宜創新突破
當前,插秧機發展的主要問題就是有效供給不足,新技術、新產品供給不足,無法滿足水稻全程機械化發展對產品多樣化的需求。蘇州久富董事長兼總經理徐正華認為,我國地大物博、水稻熟制復雜,為插秧機研發提供了很多創新空間,提高插秧機有效供給水平,實現“彎道超車”并非沒有可能。
插秧機制造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產業,裝備投資不大,自制部件不多,進入門檻不高,國內規模以上插秧機制造企業已有二三十家。但是,企業普遍創新能力不足,高端插秧機所需的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仍需依賴進口。作為一個水稻生產大國,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就研發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插秧機,在國際上處于引領地位,核心工藝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一直沿用至今。現在,插秧機制造企業主要采用日本研發的帶土毯狀育苗技術。
“蘇州久富快速發展的一個動力就是創新。”徐正華認為,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真正打造中國的高端民族品牌和百年品牌。當前,國內插秧機大量使用毯狀育苗平盤插秧技術,當秧苗插到田里后全部泛黃,返青需要一周時間,影響水稻產量。針對這種情況,蘇州久富研發的插秧機采用缽體毯苗機插秧技術,提高了取苗準確性,減少了對秧苗根部的傷害,返青期從一周縮短到2天至3天,與平盤插秧相比增產8%至15%,成為深受市場歡迎的高端插秧機。
農業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所長陳巧敏認為,在技術的研究與變革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農機農藝相互融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水稻種植區域廣泛,品種熟制復雜,為插秧機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研究課題,自主創新空間大,如復式作業插秧機、無人插秧機、雜交稻單少本精準插秧機、適應雙季稻季節茬口緊地區的大苗移栽機,以及免耕插秧機新技術,都需要結合我國水稻生產的實際情況不斷研究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同時,滿足丘陵山區需要的簡易手扶插秧機和多功能、舒適化、智能化插秧機將成為插秧機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用心打造產品質量
從技術層面來講,我國水稻插秧機與國外差距不大,主要在于國產插秧機的制造質量、配件質量以及外觀。在蘇州久富之前,國內插秧機由于設計研發投入不足,智能化水平偏低,制造工藝不足,農機農藝融合不夠,導致國產插秧機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
經濟日報記者在水稻產區采訪時,常見“洋品牌”插秧機在水田里作業。現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崛起,種田規模越來越大,購買農機更關注農機質量的可靠性、舒適性,對價格不太敏感。江西崇仁縣桃源鄉西陂村種田大戶寧佇今年購買了2臺進口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每臺插秧機13萬元,價格雖然高,但是質量可靠,一天插秧30多畝地,大幅提高了插秧效率。
農業農村部農機試驗鑒定總站鑒定三室主任葉宗照認為,影響插秧機可靠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零部件質量較差,秧針彈簧、軸承等易損壞;裝配水平低,沒有必要的檢測手段,缺乏工匠精神;產品本身存在缺陷,沒有考慮使用強度、用戶使用特點等。由于產品設計不合理或者關聯機構配合不到位,導致插秧機出現漏秧情況,有的插秧機泥腳深度設計不合理,出現用戶推不動的現象。
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許多農機制造企業在生產車間掛著各種各樣的標語,時刻提醒工人要重視產品質量。但是,產品質量不是靠口號喊出來的。企業管理水平、制造能力和裝備水平等因素直接影響插秧機的制造質量。徐正華認為,制造插秧機必須要有工匠精神,要用“繡花”功夫打造產品質量。在久保田任職多年的徐正華,當初主要負責生產管理和品質制造管理,他很明白,質量是長久之路,是企業發展的命脈。因此,在成立蘇州久富后,他不僅采用了先進的生產線,而且嚴格執行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從設計到材料、加工、制造、裝配、調試、檢測以及售后服務等環節嚴格控制把關,親自到生產一線指導工作,防止任何一件不合格的產品流向市場。“想要打造與國外品牌抗衡的民族品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插秧機,就要把產品做到極致,把服務做到極致。”徐正華說。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中國新農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
-
榕江舉辦趣味楊梅節迎四方客
這是6月3日在貴州省榕江縣高文苗寨拍攝的剛采摘的楊梅。 6月3日,游客在楊梅節上參加吃楊梅比賽。 6月3日,一名游客在楊梅節上..
2018-06-06 05:33:31
-
-
我國積極推動綠色生產方式落地生根
河南省唐河縣黑龍鎮大朱莊村,農民將小麥秸稈裝車。唐河縣形成“企業田間免費拾撿+每噸300元地頭現金收購+統一外調加工”的秸稈利用新..
2018-06-06 05:22:33
-
-
從江村看我國鄉村的變遷與振興歷程
開弦弓村是公共文化服務示范村,村內建有江村文化弄堂。弄堂兩側,一幢幢獨立民居寬敞美麗。(資料圖片) 開弦弓村位于太湖南岸,..
2018-06-06 05:21:31
-
-
“農民通”精彩亮相第九屆中國管理創新大會
6月3日至4日,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辦的第九屆中國管理創新大會在北京長安大飯店隆重召開。龍匯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獲得“中國..
2018-06-06 04:51:49
-
-
高山夫婦“靠山吃山”的古時候
去年,家住海拔1200米高山的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壩芒鄉翁址村甘莊組陳沛祿、顏顯麗夫婦,放棄外出打工的機會,充分利用自家18畝山林..
2018-06-06 04:49:07
今日豬價暴跌 玉米上漲結束未來或價格下跌 豆粕行情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已基本成型 未來農業發展大有可為
鄉村振興正當時——2018年“三農”發展前瞻
杭州富陽區黃公望原村副書記被指騙取搬遷補償款
吉林市: “掃黑除惡”何時從 “先導鎮”打響第一槍
遼寧:營口法院一紙裁定讓阜新中院生效判決難執行
云南大理洱源縣3.5萬畝梅花競相開放
溫州一城市綜合體配套時隔7年仍成荒地 相關部門態度
2018年黑龍江調減水稻種植面積 水稻休耕試點每畝補助
大數據分析:中美意見領袖對中美貿易戰的觀點態度
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 提高土壤科技支撐能力
魯甸災區:柏油路通進村
安徽改廁:劣質產品在多地中標令人質疑
濟南章丘區農業開發項目公示
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礦山整合被指涉嫌利益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