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農網
首頁 -> 農業新聞

農業綠色幕布下的變革

    來源:農民日報  2018-05-16 13:28:34
    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一幅山明水秀、百業興旺的鄉村畫卷徐徐舒展。

    衢州,因浙閔贛皖四省通衢而得名。這里不僅是華東農業大市,擁有畜禽養殖、柑橘、食用菌、茶葉等多張名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225元;還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錢江源、烏溪江、古田山、紫微山……一個個自然保護區和森林濕地公園星布于此,處處翠色欲流、生機盎然。

    從被列為畜禽養殖污染重點區到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逾90%,從農藥化肥大量使用到分別下降10個和6個百分點……為什么不到5年時間,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兩種原色,竟能同時渲染出衢州鄉村的振興圖景?日前,記者走進該市田間地頭,進行了深入采訪。

    謀變轉型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生態循環農業為抓手,奮力扛起水源地保護責任

    錢塘江源頭的區位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賦予了衢州豐富的光熱水資源,以及發展多樣農業得天獨厚的稟賦。

    稟賦優勢的另一面,卻是衢州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里生態質量關乎全省近半地區用水安全,是華東重要的生態屏障,必須扛起浙江“母親河”水源保護的責任。

    然而就在幾年前,當地干部群眾還不得不面對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芝麻開花節節高”,生態環境卻在寅吃卯糧的“骨感”現實。以畜禽養殖為支柱的衢州農業,面臨粗放管理下養殖廢棄物排放量占全省總量1/3的尷尬,水源、土壤安全都岌岌可危。

    如何讓拉低的生態“顏值”和生活品質再度高高上揚?在時任衢州市副市長朱建華看來,面對環境約束,保護水源安全,主動轉型是唯一選擇,“必須實現農業由數量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牢牢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合理開發優勢資源,大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2013年,針對畜禽養殖規模遠超自然環境承載力的矛盾,衢州開始大規模推廣“以種定養”、調減飼養量。市畜牧獸醫局局長程鳴測算,僅至2016年,全市就削減了近七成生豬數量,關停養殖場5萬余個,目前總量已控制在200萬頭左右。同年底,借助被列為首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的“東風”,衢州開始大力探索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在次年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上,省委對衢州作出“要成為美麗浙江建設重要生態屏障”的要求與厚望,再次明確了生態農業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一場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綠色幕布,穩穩拉開。

    協同推進

    ——因地制宜推進項目聯動、區縣聯動,著力打造生態循環農業整建制“開花結果”的亮麗風景

    “豬糞亂丟破壞環境,這點道理誰都懂,可過去為什么許多養殖戶明知故犯呢?”有20年養殖“工齡”的江山市石明畜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毛石明感觸頗深,“一是無害化處理的成本太高,二是農民種地習慣了大量用化肥,豬糞免費送都很少有農戶拉走。”

    如今,毛石明的公司成了市里糞污肥料化利用的典范。2014年,他引進異位生物發酵床,存欄5000頭豬的糞尿經收集與谷殼、木屑和菌種混合后,就能轉化為高質量有機肥。他告訴記者:“1頭豬治污成本僅23-25元,比以前節省了一半多,而且現在生產有機肥、農民使用有機肥都有補貼拿,老百姓撒糞肥的積極性可高了。”

    毛石明的轉變,只是近年來衢州將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商品有機肥生產應用和耕地質量提升“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縮影。項目聯動下,一批批糞污變肥還田,土壤有機質逐漸回到了“富足”時代。

    與毛石明不同,開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卻用大型沼氣設備變成了全縣養殖廢棄物處理的中心。在龍游縣小南海鎮龍豐村這片100多畝的廠區里,董事長朱有標頗感自豪地說:“我這兒能開展收集運輸、沼氣發電、有機肥制備多項作業,滿負荷每日能處理糞污600噸,整個縣的養殖排泄物都運到這里消納。”

    同是糞污利用,模式為什么有所不同?市農業局推廣研究員毛正榮解釋道,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要讓各區縣聯動起來,就得因地制宜,創建不同尺度的循環模式,不能僅靠一種模式“走遍天下”。

    2015年,衢州緊抓獲批浙江省整建制推進生態循環農業試點市的契機,在縣域范圍構建以主導企業為核心,為全縣提供資源化利用服務的大循環;在現代農業園區或鄉鎮范圍,構建種養比例科學、整建制零排放的中循環;在農企生產基地,構建種養結合、資源循環的小循環。發展至今,三種循環模式有機組合、互為補充,全市已推廣200多家。昔日“盆景”真正變成亮麗“風景”,衢州為全國整建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供了鮮活樣板。

    產業增值

    ——以產業融合為杠桿,撬動生態農業經濟價值,秉筆繪就“美生態”和“富口袋”的和諧藍圖

    氣溫還不到5℃,阮國宏卻忙得額頭直冒汗。身為佳苑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的他,上午接待了好幾波客戶,下午還得監督牧場施工,并同工程師一起商討休閑農業二期景觀設計圖。

    “牛奶要賣得俏,養殖這環就得高標準。”隨阮國宏來到位于衢江區高家鎮的牛舍,只見600多頭奶牛休憩在寬敞的發酵床上,沒有一點臭味,“牛糞直接分解,用作種植柑橘的有機肥料。而柑橘,又常常用作奶牛的營養餐。”

    原來,柑橘為衢州帶來甜蜜和富裕的同時,亂丟的廢渣廢果曾是屢禁不止的污染物,而這恰是奶牛最喜歡、最具營養的天然飼料。“像這樣以效益增值帶動種植養殖廢棄物循環的方式,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不僅搞綠了生態,還搞優了產品。”毛正榮評價道。

    搭乘生態農業“快車”,頭腦靈活的阮國宏又念起了“接二連三”的致富經。“繼續發展牛奶產品深加工之余,公司還將利用這片青山綠水打造‘牛’文化休閑農業莊園,民宿和博物館馬上就蓋起來了。”他指著不遠處的施工隊說。

    在十多公里外的全旺鎮,三易易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接二連三”也“玩”出了新高度。工藝花茶、金線蓮、藍莓醋、藍莓酒……公司銷售展間里,禮盒精裝的農產品似乎在“炫耀”不菲的身價。屋外,花團錦簇、綠樹成行,一批游客剛從種植基地觀賞歸來,徘徊著欣賞路邊的美景。

    “你可能想不到,我們還養著10萬頭豬呢,糞便全部還田利用。”董事長徐應英告訴記者,園區將生豬養殖、綠色經濟作物種植、農產品加工和休閑農業整合起來,一個現代田園綜合體的雛形已經初步形成。

    “以前保護生態環境是‘包袱’,現在將生態與產業相結合,保護生態反而成了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程鳴說,“換個角度看,讓市場發揮作用,找到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結合點,才能使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近些年,衢州積極推動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基礎上,大幅提高農業附加值,“美生態”和“富口袋”的雙重效益凸顯,興業宜居的大美衢州在祖國版圖上閃耀著熠熠光芒。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中國新農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閱讀延展

鎮遠縣農業局召開縣委第二巡察組巡察工作動員會

鎮遠縣農業局召開縣委第二巡察組巡察工作動員會

5月14日,縣農業局召開縣委第二巡察組巡察工作動員會,會議由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劍勇主持,縣委第二巡察組全體人員、該局全體干部職工..

2018-05-16 11:59:38

綠劍護農!濱州確定農資打假工作三方面重點

綠劍護農!濱州確定農資打假工作三方面重點

目前,正值春季生產的關鍵時期,按照部、省兩級農業部門安排部署,5月15日,市農業局和無棣縣農業局聯合舉辦了2018年濱州市無棣縣“放..

2018-05-16 11:58:02

科技武裝農業 種菜充滿“科技范兒”

科技武裝農業 種菜充滿“科技范兒”

在河南省內鄉縣灌漲鎮楊集村,有個中以農業創新示范園。在這里,一座座“以(以色列)式”的塑料大棚拔地而起,一些來自大洋以外的蔬..

2018-05-16 11:49:40

黃隆明:勤勞致富搞創新 特困戶脫貧成“富翁”

黃隆明:勤勞致富搞創新 特困戶脫貧成“富翁”

原標題:黃隆明:勤勞致富搞創新特困戶脫貧成“富翁”華龍網5月16日09時01分訊(通訊員李雪杜澤明)傍晚時分,頭發花白、手持煙桿的黃隆..

2018-05-16 09:54:36

以技術驅動變革 以需求確定跑道

以技術驅動變革 以需求確定跑道

距離上次和優識云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劉平君的交流已過去三月余的時間。當時在展望未來時,劉平君談到過,在新年內會繼續擴大..

2018-05-15 12: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