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農網
首頁 -> 農業新聞

臨淄菜農搭上新農業技術快車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2018-06-05 05:05:29

  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施肥、熊蜂專職授粉、智能噴藥機自動噴藥……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一項項種植新技術令菜農們贊不絕口。臨淄是全國大宗蔬菜生產基地,盛產西紅柿和西葫蘆。近年來,該區大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應用新技術,加快蔬菜產業標準化種植推廣,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水肥一體精準灌溉施肥

  4月22日,臨淄區皇城鎮鄭家六端村51歲的張家強騎著自行車,來到自家的蔬菜大棚。按照技術員的指導,這一天他需要給棚內的西紅柿追肥。

  “再過幾天這茬西紅柿就到采摘期了,得保證充足的養分供應,要不就會影響西紅柿的品質。”張家強一邊說著,一邊彎腰檢查著排放在壟溝里的一條條黑色細管,這是水肥一體化系統的滴灌管。去年,包括張家強在內,鄭家六端村的20余戶西紅柿種植戶,在大棚內安上了水肥一體化設施。

  種植戶能用上這一新技術,與臨淄眾得利蔬菜專業合作社密不可分。2016年,眾得利蔬菜專業合作社引進了水肥一體化技術,并率先應用于西紅柿種植。經過一年的試驗,合作社從去年開始向菜農推廣,力爭讓當地種植戶都用上這項技術。

  推廣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精準施肥與精確灌溉相結合的產物,但習慣了傳統種植方式的菜農對新技術的效果心存疑慮。”該合作社技術員趙國輝說,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他們先后多次組織菜農到生產實驗基地實地考察,這才讓大家吃下了定心丸。

  肥料用多了、用少了都會影響蔬菜品質,應用水肥一體化的一個關鍵環節是進行測土配方。為此,對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設施的大棚,合作社的技術員都會先進行測土配方,根據大棚土壤情況制定施肥方案,實現“一棚一策”。

  在張家強的手機上,保存著一張培肥表,上面詳細記錄著各種肥料的用量,這是技術員進行測土配方后根據棚內土壤情況制定出來的,按照這個用量,通過應用水肥一體化設施可實現精準施肥。

  “以前都是自己估摸著澆水施肥,用的肥料多不說,效果還不好,自打去年用上水肥一體化技術后,肥料能直接滴灌到西紅柿根部,肥效快、養分利用率高,比以前至少能省1/3的肥料,省一半的水,打開開關就能自動澆水施肥,現在省事兒多了。”種了20多年蔬菜大棚的張家強說。

  新技術的效果顯而易見,臨淄區也積極推廣該技術。如今,越來越多的蔬菜大棚里上馬了水肥一體化設備。“目前,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約5萬畝,其中2萬多畝已應用了水肥一體化。”臨淄區農業局局長崔國平說。

  熊蜂成了專職“授粉工人”

  芳菲四月,花香四溢。在齊都鎮督府村菜農朱士倫家的大棚里,這幾天正趕上西紅柿開花坐果。一片片綠葉映襯著一朵朵小黃花,仔細一瞧,一只只蜜蜂“嗡嗡嗡”地穿梭在花叢間,讓整個棚室里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這個就是授粉的熊蜂,是專職給俺們‘打工’的,一個棚里兩箱蜂,至少有四五百只,可幫俺們省了大力氣。”朱士倫笑著介紹了起來。今年初,朱士倫從淄博憶當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了解到熊蜂授粉技術后,購買了兩箱熊蜂專職負責大棚內西紅柿的授粉工作,沒想到,效果比他想象的還好。

  按照傳統的種植方式,一到花期,菜農就需要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俗稱“點花”,這是一項高強度的工作。“我這個棚有四畝多地,我們老兩口光點花就得三四天,有時候忙不過來就雇人,一茬西紅柿光雇人點花至少就得八九百元。”朱士倫說,自從“請”來了熊蜂,完全省去了人工點花環節,兩箱蜂700元,放到棚內什么都不用管,算下來比雇人還便宜。

  淄博憶當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最早在當地推廣熊蜂授粉的公司之一。公司負責人胡超說,一開始菜農對這種新技術并不“感冒”,雖然覺得新鮮,但誰也不愿嘗鮮。“我們采取‘先試后買’的方法,先把熊蜂放進菜農的大棚里,覺得效果好了再付款。”

  這一舉措,讓熊蜂授粉技術在臨淄快速推廣開來。皇城鎮鄭家六端村的郝桂書是第一批采用該技術的菜農,在他看來,熊蜂授粉技術不僅省錢省力,還提升了西紅柿的品質,“傳統的激素點花長出來的西紅柿畸形果多,空心、無籽,口感不好,用熊蜂授粉不但省了人力物力,坐果率也明顯提高,畸形果明顯少了,果實飽滿,有綠色的籽,跟小時候吃的西紅柿一個味兒。”

  此外,由于熊蜂對農藥非常敏感,要用熊蜂授粉,就得減少農藥使用量,這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蔬菜品質。

  如今,應用熊蜂授粉技術種植的西紅柿,憑著“質量上乘,口感極佳”的良好品質,受到了廣泛青睞。“現在普通西紅柿好點的才2塊多一斤,但我們這個西紅柿能賣到3塊多。”郝桂書說,目前,他種的西紅柿已經通過當地農業公司一路銷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智能“打藥神器”自動噴藥

  一走進敬仲鎮小寇村的紅博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棚內懸掛著的一條鋼管軌道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合作社負責人王洪波介紹說,這是智能噴藥機的作業軌道。

  “我們合作社有18個大棚,每個月得打兩三次藥。以前打藥都是人背著一個大的噴霧器,一次要裝30~40斤水,一桶得20多分鐘才能噴完,一個大棚得噴3~4桶水,勞動強度很大。”王洪波說,去年,合作社的8個大棚安裝上了智能噴藥設備,“只需要兌好藥水,把機器掛到軌道上,按一下遙控器,噴藥機就會沿著軌道自動噴藥,省時省力,我們剩下的10個大棚今年也將全部安裝這個設備。”

  這種智能噴藥機是由臨淄本土企業——奧業機電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據企業負責人滕玉濤介紹,相比傳統打藥方式,智能噴藥機至少能節省30%的藥量,節水50%以上。“按面積一畝的大棚來說,傳統方式一般需要三桶水,至少需要大約一個半小時才能打完藥,使用我們這個噴藥機,只要20分鐘就能搞定。”

  為何能節水、節藥如此之多?滕玉濤解釋說:“這款機器采用的射流風送系統,讓藥水以離子狀態彌漫在大棚內,然后附著到植株上,只需少量藥水就能完全覆蓋所有植株,所以節水、節藥效果明顯。”

  一臺智能噴藥機售價4800元,加上軌道費用,整套設備大約需要6000多元,較高的價格成了機器推廣之初的“攔路虎”。滕玉濤給菜農算了一筆賬:“雇一個人打藥一次得200元,一個月得打3次,按一年種菜9個月計算,一年也得5400元,比買一臺機器少不了多少錢,用上機器后,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還免去了人工打藥可能中毒的風險。”

  算明白了經濟賬,菜農們開始主動要求安裝智能噴藥設備。皇城鎮崖付村菜農孫延華種著兩個蔬菜大棚,去年初他便購買了一臺智能噴藥機。“我在兩個大棚里都裝上了軌道,機器可以拆卸,這個棚打完了再挪到那個棚打,很方便,這個機器能用好幾年,整體算下來很劃算。”

  除了噴灑農藥,這套設備還能噴施葉面肥。“葉面肥作物吸收快,植株生長更健康,增產效果明顯,還可以減少沖施肥的用量,這又能給菜農節省一部分費用。”滕玉濤說。

  目前,奧業機電已為臨淄以及壽光、青州等地的200多個蔬菜大棚安裝了智能噴藥設備,菜農都笑稱用上了“打藥神器”。“目前又有不少種植戶跟我們對接,下一步智能噴藥機會越來與普及。”滕玉濤說。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出處非(中國新農網)的作品,均轉載于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于信息的傳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對稿件有質疑請與本網客服聯系。

2、刊發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15日內聯系本網客服。

閱讀延展

國土部最新規定:養殖建筑屬于農業用地無需審批

國土部最新規定:養殖建筑屬于農業用地無需審批

近日,國土資源部對于養殖用地的審批做出了一些修改,修改規定,養殖用地屬于農業用地,在其上建造養殖建筑屬于農業用途,無需再進行審..

2018-06-05 04:34:22

今年第4號臺風預計5日夜間登陸 農業農村部要求做好防

今年第4號臺風預計5日夜間登陸 農業農村部要求做好防

據中國氣象部門觀測,今年第4號臺風正在逐漸形成,預計將于6月5日夜間登陸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登陸地點預測在海南、廣東一帶,農業農村部..

2018-06-05 04:26:05

旅游業與農業相融相和 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

旅游業與農業相融相和 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來,南通市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富民的有力抓手,加快旅游業與農業深度融合,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

2018-06-05 04:23:33

發力于農業振興 匯源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發力于農業振興 匯源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匯源集團攜手雛菊機構、光大銀行驅動三農發展,盤活資金、土地、農民三要素,帶動農業升級 近日,匯源集團與知名資產及基金管理機構..

2018-06-05 04:19:20

貴州省教育廳發布首批100個高校服務農村產業革命科研

貴州省教育廳發布首批100個高校服務農村產業革命科研

6月4日,省教育廳舉行“全省高校服務農村產業革命新聞通氣會”,有21家普通本科高校、16家企業、25家新聞媒體、105名一線教師共153人參..

2018-06-05 04:03:36